史話》「臺灣光復節」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莊秉漢)

臺灣青年學子揮舞國旗列隊歡迎國軍。(圖文:莊秉漢)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7週年紀念日。在昔日列爲國定假日,政府機關、學校還有慶祝活動盛況,令許多國人歡欣鼓舞,自從沒有放假之後,似乎讓人淡忘這個日子的存在。當然,這不是理由,因爲標榜滿滿「臺灣價值」的民進黨政府,在關係臺灣、澎湖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命運的這一天,爲何沒有慶祝臺灣光復節?難道民進黨政府是忘記了嗎?!還是不敢想起?!

日本明治維新崛起於亞洲,窮兵黷武肆行向外擴張,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澎湖羣島、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來,臺灣同胞悲憤萬分,於是仕紳們推舉巡撫唐景崧爲大總統,宣佈自主爲「臺灣民主國」,然而臺灣民主國成立不久宣告解體,臺灣逐漸落入日軍手中,淪爲日本的殖民地,臺灣人民自此進行了長達51年的反抗鬥爭,不斷地發動反抗運動。

乙未割臺,孫中山燃起積極組織反清起義的動力,進一步與臺灣反殖民抗日運動結合,除派同志到臺灣發展革命組織外,他本人曾經3次親至臺灣,此3趟前後跨越近20年,直接與臺灣人民接觸傳播革命火種,實與臺灣有不解之緣。孫中山首次來臺,是在策畫惠州起義之時,這也是他停留臺灣時間最久的一次,總計42天。孫中山盱衡臺灣地理位置接近中國大陸,決定以臺灣作爲其推翻滿清第二次起義的基地,於是在臺北新起町(現在的長沙街)設立指揮部,臺灣有志之士受到孫中山革命救國之民族大義感召,風起雲涌紛紛投效孫中山先生革命運動行列,先後有翁俊明、蔣渭水、連橫、賴和、杜聰明等76位臺灣籍菁英陸續加入中國同盟會,鼎力相助和傾心相隨孫中山革命志業。

民國2年8月,孫中山發動討伐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後離開上海,搭日輪信濃丸赴日本,途中經過臺灣,這是他第二次來臺灣,當時臺中葫蘆墩區(今臺中豐原)60歲的區長廖幹三念及孫中山急需籌措革命經費,他便積極連繫臺中當地仕紳籌募得6萬元,6萬元在當時是非常龐大的鉅款,廖幹三命其兒子廖進平將這些款項轉致孫中山用來從事革命活動,孫中山當下熱淚盈眶無以回報,謹以送上一瓶威士忌酒給廖家作爲回禮,一百餘年過去了,臺灣廖家後人仍將孫中山所贈威士忌視爲「傳家寶」珍藏,回首這段故事,印證臺灣人民雖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仍視自己爲唐山子民的特殊情感,殷切盼望中華民國得以中興。

民國7年6月初,孫中山第三次造訪臺灣,日本殖民政府這回忌憚孫中山與臺灣人民見面,擔心他發表演說、宣傳主義,恐喚起臺灣民衆的民族意識覺醒,要求他不能與臺灣民衆接觸,只允許小住一日便督促其離臺。此後,國父再也沒能踏上臺灣的土地。但是,臺灣籍菁英早已受到孫中山先生的思潮鼓動,尊奉他爲「平民的導師」、「革命的領袖」,20年代初出版的《臺灣新青年》刊物,作者仲農說:「若要救臺灣,非先救祖國着手不可!欲致力於臺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臺灣纔有回覆之日,待中國有勢力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顯然臺灣民衆深刻體悟,唯有中華民國強大起來,才能趕走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人民才能重獲真正自由。

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於西元1912年元旦正式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時,曾向中外記者宣示說:「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國旗歌」的作詞者戴季陶也曾回憶說,中華民國開國典禮之後,他特別引領曾經參與「三二九」廣州起義、在臺灣發起抗日組織的羅福星拜會孫大總統,孫中山當面告訴羅福星,「臺灣一定要收復,否則對不起臺灣人民」。而孫中山多次在公開演說中強調「臺灣」爲「失地」,斑斑史料足以證明在孫中山的心中,收復臺灣失土,已爲其國民革命的終極信念,也是中華民國復興的目標。

臺灣民衆在孫中山影響下,激發革命意志和民族精神,在臺南、臺北、苗栗、南投、臺中等地曾多次發動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民國前1年的329黃花崗之役,參與其中的羅福星、許贊元兩位志士都是臺灣人,殉難的留日學生林覺民,也是靠當時臺灣首富的板橋林熊徵捐助路費,才得以搭船到廣州參加起義,民國成立後,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曾經和同班同學翁俊明(臺籍日本女歌星翁倩玉的祖父)遠赴中國大陸,想在北京的水源裡投入霍亂病毒毒殺袁世凱,雖然計謀未成功,但是可以感受到臺籍菁英雖遭日本殖民統治,仍心繫民國,在國民政府領導對日抗戰期間,還有鄒洪上將、黃國書中將、李友邦將軍等臺灣籍志士奔赴大陸唐山,爲自己的母國不惜捨命奮戰,臺灣先賢先烈出錢出力,犧牲奮鬥,在中華民國遭遇國家興亡危難時刻沒有缺席,因爲他們知道,臺灣的悲運,只有中華民國才能拯救,大陸與臺灣實則禍福相共。

民國26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對日抗戰全面展開,蔣中正委員長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重申收復臺灣失土的決心。據估計七七事變爆發一年之內,臺灣愛國青年紛謀響應回國參戰有5萬餘人,臺籍志士在大陸重慶、南京、上海、廈門等地成立抗日團體,誓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光復臺灣。民國32年11月,中華民國、美國、英國3國領袖在埃及開羅舉行高峰會議,蔣中正委員長在會中正式提出,要求日本在我國所奪取的土地──東北四省及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出席開羅會議的美國、英國領袖羅斯福、邱吉爾一致表達贊同與支持。此提議主張被列入《開羅宣言》。民國34年7月26日,中華民國、美國、英國3國發表《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諸內容應予貫徹實踐,也就是戰後臺灣、澎湖必須重回中華民國懷抱。

民國32年11月,中美英3國領袖舉行開羅會議,蔣中正委員長在會中力爭戰後收回東北四省及臺灣、澎湖主權。(圖文:莊秉漢)

民國34年8月6日、9日,美軍分別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政府知大勢已去,昭和天皇於8月15日發佈《終戰詔書》,內容明白接受《波茨坦宣告》,同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軍艦上,日本正式向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投降,當時我國委派徐永昌上將擔任對日受降代表團團長,日本投降代表團簽署《降伏文書(投降書)》,《降伏文書》第一條、第二條都提到「接受盟軍在7月26日向日本喊話的《波茨坦公告》」。由此可鑑,《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降伏文書》一脈相承、環環相扣,爲後文確認前文效力的過程,既然日本決定投降,就是接受《波茨坦公告》條件,同意落實《開羅宣言》內容。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念茲在茲光復臺灣、澎湖在法理上是毋庸置疑的,何況美國政府亦將《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都列入《美國條約及其他國際協定彙編》,尤其日本《降伏文書》不但也列入,同時還納入《美國法規大全》跟《聯合國條約》,所以這些文件爲美國與盟國簽訂的有效條約或協定,都具有國際法效力。

日本投降,臺灣失土重光,臺灣人無不欣喜萬分、奔相走告。民國34年10月15日,國軍在基隆港登陸,臺灣民衆吟誦着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唱着歡迎歌,歌詞內容是「臺灣今日慶昇平,仰首青天白日清,600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大家夾道熱烈歡迎國軍進入臺灣。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等報章上,均有大量商家行號刊登歡慶臺灣光復的廣告。街上鑼鼓喧天,鞭炮聲不斷,戶戶張燈結綵。10月24日,蔣中正所任命「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搭專機抵達臺灣,臺灣同胞扶老攜幼,擠滿松山機場到臺北所經主要街道,男女老少手舞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列隊敬表歡迎。日據時期倡導臺灣地方自治運動的林獻堂與臺灣主要仕紳陳炘、羅萬俥、辜振甫、洪元煌、林階堂等數十人,前往機場迎接陳儀,臺灣民衆無不引頸期盼着日本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民國34年10月25日在臺北舉行受降典禮外聚集的羣衆,歡慶臺灣光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圖文:莊秉漢)

國軍官兵參加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於臺北公會堂前合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圖文:莊秉漢)

10月25日上午10時,臺北市公會堂(現在的中山堂)舉行臺灣省受降典禮,日本最後一位臺灣殖民總督安藤利吉,向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呈遞降書,這是一個偉大時刻,中華民國自此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的開始,中外媒體鎂光燈閃爍不停,照亮會場,林獻堂受邀出席觀禮激動泛淚。下午3時,另有一場臺灣光復慶祝大會,由林獻堂擔任主席,他致開會辭說:「我等由今天上午10時,日代表安藤利吉籤降完畢時止,經已光復解放,此後同胞務須同心努力來建設理想之新臺灣,同時我等須念及此次勝利,實由於此次抗戰合於正義仁道之理想。……對於此次之勝利,除感激我們偉大領袖蔣委員長之德勳外,亦感謝盟軍之仗義執戈,拔刀相助」。接着,又有臺灣同胞代表林茂生致辭,表達臺灣同胞的心聲,強調光復事業第一階段完成,臺灣人民齊心努力,期建設富美滿自由之新天地。

日本最後一位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簽署投降文件,中華民國政府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的開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圖文:莊秉漢)

臺灣光復,重回中華民國懷抱,對臺灣先民來說是何等歡欣鼓舞,因爲日據時期,日本人對臺灣民衆壓迫桎梏,求學就業處處受到限制,臺北帝國大學(現今臺灣大學)校園中竟無幾位臺灣人,學校更是侵略南洋的跳板,臺灣同胞見到日本警察,更得低頭敬畏稱大人,臺灣人不準擔任科長以上主官,貴重食物不準食用,貴重金飾更不能私有,剝削管制實質淪爲次等公民,無怪乎《臺灣光復紀念歌》的作者要以張燈結綵、重見天和地的心情,將這首歌唱遍臺灣的城市與村莊。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建於民國88年10月20日,位於中山堂正入口的中軸線,記述昔日抗日戰爭和臺灣光復歷程。(圖文:莊秉漢)

臺北市中山堂,原爲公會堂,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受降典禮便在堂內舉行。(圖文:莊秉漢)

回過頭來看,民進黨政府爲何對「臺灣光復節」這般討厭呢?!說穿了,因爲自從77年前的10月25日起,臺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了,重返中華民國的版圖,中國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這是臺灣無數先民先烈爲臺灣奮鬥不屈之功,也是中華民國政府領導國軍抗戰而犧牲流血之功,日本戰敗纔不得不放棄臺灣、澎湖。這段臺灣迴歸中國的歷史,豈能容於民進黨政府所建構的「臺灣價值」,當然欲去之而後快,「臺灣光復節」成了其刻意抹去的臺灣集體記憶。

於是,民進黨政府去除民國38年以後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結,並且刻意美化把臺灣人當次等公民、掠奪臺灣資源的日本殖民政府。持情而論,日本殖民侵略錯誤可以選擇原諒,那臺灣先民與國軍先賢先烈共同浴血奮戰,最終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人民盼得光明的到來,難道不值得感念和慶祝嗎?!不能因爲臺灣的光復是因爲出於中國抗戰的勝利,而刻意淡化就能抹去。

「臺灣光復」是臺灣先民對於漢民族的認同與殖民體制二等國民的經驗,這一歷史史實是不能割裂的,慶賀臺灣光復節,實爲榮耀對臺灣前人的崇敬記憶,寄盼後世子孫繼續持守,因此,撫今追昔,珍視自由,守護和平。身爲臺灣人,於情於理,更應牢記「臺灣光復節」此一重要紀念日。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