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革命之母着旗袍募款 聲援抗戰(莊秉漢)

民國27(1938)年5月9日,美國紐約僑界爲喚醒美國社會對日本入侵中國戰爭惡行的關注,他們冒着細雨舉辦募款遊行。(圖片來源:網路;莊秉漢提供)

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蔣中正委員長在廬山發表嚴正聲明,他提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自此,中華民族正式掀開全面抗戰的序幕。

但是,戰爭是要燒錢的!近期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接受國營媒體獨家專訪時揭露,烏克蘭抵禦俄羅斯入侵,一天要花掉一億美元(約臺幣32億元),奧地利的軍事理論家蒙特庫科利(Montecuculi)有句名言,他說:「打仗第一要素是錢,第二要素是錢,第三要素還是錢。」意思是戰爭是用大把錢燒出來的。《孫子兵法》有云:「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顯然戰爭全仰賴傾國之動員人數和耗費物資,所以打仗是要有國家經濟實力作爲後盾,民窮則無以爲繼。

孫中山先生當年孑然一身,他爲追求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組織武裝團體來推翻滿清政府,需要大量資金籌措來支持他的革命運動,孫中山於是想到了海外華僑,他在1894年11月於美國檀香山創立了我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發展有300多名會員,其中有6成的會員是華僑,後來的中國同盟會在海外設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形成了「凡有華僑所到之地,幾莫不有同盟會會員之足跡」的局面,遍佈五大洲的有愛國熱情的華僑,感染了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號召,無不「輸財以充軍實」,甚至有華僑只是賣荳芽的小販,願意將半生的積蓄捐輸支持孫中山革命,無怪乎孫中山在其4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約有一半時間奔走於海外華僑社團、留學生和僑領之間,得到了海外華僑的大量捐款支助,終成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肇建,孫中山有感於華僑的偉大情操,說出「華僑乃革命之母」這句讚譽名言,來肯定華僑對建國的貢獻。

時間回到民國26年(1937)抗戰全面爆發那年,當時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不過國幣21億300萬餘元,但一年的國防預算支出即佔了達14億元之多,而中央財政收入長期處於嚴重赤字狀態,顯然國家可用財力資源匱乏,負擔不起如此沉重的國防開銷,這也是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一再隱忍備戰韜光養晦,將中日爭端訴諸國聯理事會調停的原因。但是「西安事變」意外讓蔣中正委員長獲得全國軍民擁護,七七盧溝橋爆發,國人民心反日、仇日已到沸騰滿點,國民政府已沒有任何空間可以再拖延對日開戰,不過,打戰需要龐大經費支出,戰爭是用大把錢燒出來的,此時,國民政府想到了海外的華僑,因爲中國人深受儒家傳統影響,華僑和祖國家鄉之間的關聯很深,對故土是有反哺之情,於是,國民政府將目標主向海外,呼喚祖國遇到危難,急需金錢捐輸,鼓吹華僑捐款救國。

現在的中央部會「僑務委員會」,早在民國15年(1926)10月即成立,民國26年8月31日,僑務委員會遵照政府國策指示,發出函電「爲全國抗戰告僑胞書」及「非常時期一二三各次通告」,向海外僑胞闡明抗戰爲中華民國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祖國需要華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愛國支援,戰火已經擴大到僑胞原鄉的華中、華南地區,軍需與救難都需要鉅額經費,國家期望海外鉅額捐款,希望僑胞捐財出力,貢獻國家,以充實抗戰力量。

當時的海外華僑大多數是從中國移民的第二、三代,他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仍有親人、宗族居住在那裡,海外僑胞看到祖國遭受屈辱、家園殘破、親友離散,雖然身處異鄉,無不同仇敵愾,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繫中華民國,海外華僑聽到祖國中華民國的呼喚,有許多男性年輕人義無反顧返回故土投身國軍抗戰救國行列,反觀女性華僑同胞因爲照顧家庭子女,無法回到中國抗戰前線協助醫護後勤工作,不過在美國的女性華僑卻舉辦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華人聚衆募捐遊行活動,她們要以柔性的力量,爲中華民國抗戰盡一份心力。

民國27(1938)年5月9日在美國紐約,僑界爲喚醒美國社會對日本入侵中國戰爭惡行的關注,舉辦募款遊行,當天氣候不佳、細雨紛飛,遊行隊伍最前方是200位穿着旗袍的華裔婦女,她們同心協力拉起一面長23公尺,寬14公尺的巨幅「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帶領遊行,儘管這些華僑女子身處異鄉僑居美國,有着亞洲東方人嬌小纖弱的外型,但她們志氣不讓鬚眉,勇敢地走在美國紐約的街頭,喊着抗戰口號呼籲募款,隊伍的後面多是華僑年輕婦女,她們舉起橫幅、畫像、國旗,還有僑界製作的花車、舞獅、樂儀隊等,爲了可以讓華裔員工參加遊行活動,在紐約有超過1500家中國餐廳、洗衣店、商店選擇當天停業,每位海外遊子都心懷故鄉,都認爲有責任去解救國家於危難。

巨幅國旗上有1美分,50美分,或大面額的紙幣,僑界的朋友甚至扔出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聲援支持募款活動。(圖片來源:網路;莊秉漢提供)

一名美貌的華僑女子和小女孩穿着旗袍舉起中華民國國旗,勇敢地走在美國紐約的街頭。(圖片來源:網路;莊秉漢提供)

許多紐約市民被這羣穿着中國旗袍的華裔婦女所感動,自發性的向巨幅中華民國國旗上拋硬幣,有1美分的,50美分的,有大面額的紙幣,僑界的朋友甚至扔出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聲援支持募款活動。

美國僑界的愛國心絕非三分鐘熱度,不是舉辦一場募款遊行就結束,同年6月,美國華僑聯合知名人士發起「一碗飯、一元錢」運動,也就是呼籲僑胞每人每天節食一碗飯,將所省下的一碗飯的餐費捐獻給中華民國抗戰之用,舊金山曾舉辦3次「一碗飯」運動,分別籌得5萬、8萬、10萬餘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運動參加者,不限於華僑,有許多同情中國的美國人也縮食參加活動,支持中華民國抗日。

美國華人前後成立了約95個抗日救亡組織。凡有50名華人以上的社區都有這樣的組織,其中以舊金山、紐約和芝加哥的爲最大。八年抗戰,在美國華裔先後做了很多的募款工作。共捐款約2千5百萬萬美元,其中舊金山捐款最多,紐約其次,芝加哥居第3,平均每位華僑華人捐獻300美元,當時美國底層的華僑洗碗工、洗衣工人的月薪不過3、50美元,捐輸的是一點一點賺來的辛苦工資。

《華僑革命史》的資料指出,抗戰初期,華僑每月捐助軍餉約2千萬元,幾佔當時全部抗戰軍餉的三分之一,又「抗戰開始時,政府發行救國公債5億元,海外華僑即認購半數以上」,顯然在中華民國危難之際,華僑雖身在異域總想爲國家盡一份力,哪怕是離祖國幾萬公里之遙,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熱愛着中華民國。

現在的美國僑界縱使分爲老僑、新僑、臺僑,但是,其中仍有許多老華僑是心繫祖國,認同的是臺灣的中華民國,他們不是在臺灣出生,但他們對「民國」卻具有強烈的情感,因爲,他們的祖父輩曾經感染過孫中山革命創建民國的號召,父執輩在抗戰時期不辭千里回國請纓參戰,均賴海外老華僑的熱烈參與,儘管時過境遷,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新華僑涌入,改變了僑界的結構,但是在老華僑心中仍流露着對中華民國的執着和不悔。在這謹以此文,向所有爲中華民國國祚延續的華僑先賢們致敬。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