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飯廳也是影廳 吃光食堂

吃光食堂提供放映空間推廣電影文化 【圖‧張晉豪】

【文‧邱建順】

「興趣能不能當飯吃?」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但對「吃光食堂」的共同創辦人賴勇辰來說,興趣不僅能當飯吃,還要讓所有吃過「這口飯」的人都讚不絕口。位於西區五廊街的「吃光食堂」,隱身住宅區巷弄中,距離臺中教育大學僅有幾步之遙,以自成一格的復古氛圍和職人手作料理,吸引無數學子和饕客前來。不僅如此,「吃光食堂」內還別具匠心規劃一個空間作爲電影放映室,跨界結合料理和電影兩種創作,讓味覺、視覺和聽覺同時獲得滿足,而這也正是賴勇辰創業時最單純的初心。

愛看電影的料理素人勇敢尋夢

「創業,是爲了尋找一個能不斷投注熱情的工作,而餐飲是我的答案!」很多人可能會感到意外,燒得一手好菜的賴勇辰其實並不是科班出身,選擇餐飲踏上創業之路的他,大學唸的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時尚設計。畢業之後輾轉做過多份工作,待過設計公司,也做過工地,甚至服飾網拍、桌遊店、咖啡廳都有他努力過的身影。

25歲那年,賴勇辰開始思考工作的意義,他認爲工作必須要有熱情才能持續,而熱情來自執行時獲得的正面反饋。和其他工作相比,餐飲業的回饋是直接且快速的,可以直接感受與接觸到消費者。「有沒有對料理用心付出,客人一吃就知道。」加上「民以食爲天」,在與客人建立起良好互動後,還有機會變成朋友關係,這樣的緣分對賴勇辰來說,是格外有意義的。

「吃光食堂」並不是賴勇辰的第一次創業,早在2016年,他即曾以復古摩托車改裝的餐車在街頭或市集賣起手工飯糰。當時,「遊子飯糰」便以獨特口味「香菇雞」和來自魚池鄉的紅茶,累積不少忠實顧客追隨。上一次的擺攤創業經驗,也成爲日後開設「吃光食堂」不可或缺的養分。

賴勇辰透過吃光食堂推廣電影文化 【圖‧張晉豪】

用心料理帶入中國名菜

第一次來到「吃光食堂」的人,一定會對門口復古式八角售票亭印象深刻,以及作爲預約席訂位牌的電影場記板,在在揭示與形塑了賴勇辰想賦予空間的多重意義。「取名『吃光食堂』除了代表對料理的自信,客人們把擺放六宮格餐盤中湯鍋飯碗裡的食物吃光。另外一個意涵,是電影的放映與觀賞關乎光線的穿透與折射,要用眼睛來『吃』光線。」他希望來到「吃光食堂」不只可以填飽肚子,也能讓腦袋吃到「東西」,心靈與生理都能獲得滿足和療愈。

既然名曰食堂,料理自然不能馬虎。儘管,賴勇辰並沒有接受過正統廚藝訓練,但對食材的敏銳和料理天分,在創業前假日與朋友從搭夥煮食中啓動了開關,在一餐又一餐的嘗試裡培養出備受好評的口味。

因爲另外一位合夥人來自中國,所以在「吃光食堂」菜單中,可以嚐到不少近年風靡中國各地的「流行名菜」,像是他們用砂鍋燉煮的招牌「無骨黃燜雞米飯」,又像起源於重慶山城的經典菜品「酸菜魚」,獨特調料和烹調技法,讓吃過的人都直呼舌尖被驚豔了!

吃光食堂以溫暖的木質裝潢,提供舒適的用餐空間。 【圖‧張晉豪】

支持臺灣獨立電影產業

電影作爲「吃光食堂」主題,最主要原因還是賴勇辰對電影的興趣。他對於電影的喜愛程度不僅止於觀賞,在大學時期,他更實際投入微電影的創作與拍攝,甚至參加大大小小的微電影比賽。正因爲了解創作電影這條路的艱辛,所以當他因緣際會下找到「吃光食堂」現址時,便決定要利用店面大坪數的優勢,保留一處空間規劃爲電影放映室,用另一種方式來支持臺灣獨立電影的創作者們。

他免費提供場地給獨立電影的創作者播放,希望提供一個舞臺讓獨立電影作品可以接觸到更多人。除此之外,「吃光食堂」也和酷兒影展、烏山頭影展等影展方合作,作爲巡迴放映活動的據點。近期,則有司法院所主辦的《2023視讀司法 ── 社區巡迴放映講座》,來與臺中的朋友們見面。

賴勇辰說,開闢電影放映室空間最大的回饋,是觀衆們有更多時間可以和拍攝獨立電影或紀錄片的導演,或者講座的講師們,進行深度交流和對不同議題討論。對他個人而言,不僅滿足觀賞電影的興趣外,也讓自己學到很多開餐廳以外的知識,或者是某些事件的真相。

在不久的將來,賴勇辰打算推出「和老闆一起看電影」計劃,挑選自己喜歡的電影聚集同好擴大同溫層,不僅可以和來「吃光食堂」的客人變成朋友,也希望食堂能成爲鄰里社區週末休閒的去處。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