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林之王】與聽衆同在:一場跨時代的選秀

▲《聲林之王》第二集中林宥嘉認爲戴面具影響參賽者舞臺展現,即要求他們拿下面具再次PK,展現評審爲求公正節目彈性。(圖/ETtoday)

●艾莫西/1979 年生,輕度宅網路工作者。書寫電影、音樂劇場與生活所見。文字散見Yahoo、ELLE、關鍵評論網、KKBOX、MyMusic、FriDay影音等。

選秀節目向來歷久不衰。綜觀臺灣電視史,最長壽選秀節目《五燈獎》自1965年開播到1998年,33年共播了1701集,成爲跨世代的集體記憶。90年代臺灣開放有線電視臺,選秀節目更是百家爭鳴,《超級新人王》發掘了周杰倫,《超級星期天》則從校園找到了韋禮安,而2007年推出的《超級星光大道》與《超級偶像》,更是奠定當今臺灣歌壇基底的重要歌唱選秀節目,其中《超級星光大道》第一季即出現了楊宗緯、林宥嘉,還有以踢館魔王「黑蜘蛛封號登場蕭敬騰。即使來到網路世代,選秀節目在全球依然蓬勃發展,唯獨形式須因應時下收看習慣重新塑形,新媒體歌唱選秀節目《聲林之王》,正是承接電視世代到網路時代的選秀節目。

《聲林之王》找來王偉忠擔任製作人,王偉忠同時也是當年《超級星光大道》的製作人之一,節目評審則由同樣以選秀節目出身的林宥嘉與蕭敬騰擔任。《聲林之王》節目的傳承意味濃厚,不僅來自從電視跨足網路媒體的演進,同時也讓當年參加選秀的歌手重返節目擔任評審,更能由衷體會參賽者的心境。感同身受的經驗,讓林宥嘉與蕭敬騰在節目中作出晉級與否的判斷更具難度與說服力。

有別於傳統節目,《聲林之王》首播選在官網與APP進行。播出規劃貼近網路世代的使用習慣,觀衆可用電腦與行動載具隨時隨處收看。而節目播出時與觀衆在官網即時互動,透過留言掌握第一時間的觀衆反應。這跟過去電視時代只能依賴電話抽樣的收視調查截然不同,對於節目內容更貼近觀衆心中期盼的調整大有助益。當然,這並不表示觀衆意見就可以左右所有結果,由林宥嘉與蕭敬騰擔任的評審直言中肯,爲求能作出正確判定甚至會即興調整比賽。在第二集中林宥嘉認爲戴面具影響參賽者的舞臺展現,即要求他們拿下面具再次PK,展現評審爲求公正的節目彈性。

聽衆突破同溫層

在《聲林之王》第二集中,輪番上陣的參賽者皆有一定水準,製作單位更找來擁有經紀公司的新人前來挑戰,當中不乏在音樂社羣知名度李友廷、已擁有數位單曲上架的陳肇天、發行過EP的張家瑋,來自浪Live的人氣直播主張若凡等,《聲林之王》將比賽門檻拉高,爲節目更添競爭。這些不同領域的參賽者,從選歌更可以看出多元性。過去選秀節目容易出現的比賽曲目鮮少出現,反倒多了不少令人驚訝的選曲。在第二集中即有女性參賽者挑戰了J.Sheon的《別問很可怕》,也有人選B.B King的《The Thrill Is Gone》。相較過去強調突顯歌唱技巧的思維,新世代的選秀節目參賽者已轉化爲依照喜愛歌曲風格的選擇。不僅讓節目增加可看性,也爲不同類型的歌曲因《聲林之王》擁有突破同溫層的聆聽可能。

《聲林之王》不只比歌唱,也比舞臺魅力與創作實力。節目透過「歌唱森林」、「舞魅沙丘」、「創作河谷」三種組別讓過關參賽者自行挑選,參賽者必須確認自身優勢與揣測比賽作出讓自己更能脫穎而出的組別選擇,甚至必須親自挑選PK對象作爲進入滿額組別的條件。我認爲這是《聲林之王》企劃上的用心安排,因爲這相當於歌手出道時必須面對的現實考量。自己該以哪種型態出道,該爲自己貼上哪個標籤,如何找出能襯托自己優勢的對象,這些都考驗着參賽者對自身與市場瞭解的多寡。除展現實力外,參賽者同時亦得具備讓自己得以順利晉級的狼性思維,《聲林之王》顯然爲發掘真正做好萬全準備的明日之星有其決心。

以殘酷的萬獸叢林爲背景,祭出臺灣史上製作費最高的選秀節目《聲林之王》,不單隻讚頌夢想,更強調適者生存。挑戰現今隨處皆媒體的環境,站上舞臺的這些參賽者,具備了更高度的抗壓性,也擁有更無畏的勇氣。從電視進化到網路,《聲林之王》傳承臺灣選秀節目的變與不變:改變在於找出最符合當今收看習慣的調整,不變的則是讓值得的被更多人看見。而網路突破的距離與場域限制,勢必更加指日可待。

熱門點閱》►下一個歌壇輪迴,從此開始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