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經濟消長 臺灣應有平衡之策

旺報社評

中、美陸續公佈第一季經濟數據,大陸意外交出成長4.5%的亮眼成績,主要在內需消費市場回溫,五一長假各地景點塞爆人潮,就是最好的證明。外資投行預期第二季將更上一層樓,紛紛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估至6%以上。美國商務部公佈第一季經濟成長率1.1%,不僅連續兩季下滑,亦遠低於市場預期的2%,關鍵因素正好與大陸相反,消費者支出顯露疲態,經濟出現衰退疑慮。

大陸內需市場獲支撐

根據大陸文化及旅遊部統計,五一連假出遊人數合計約2.74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480.6億人民幣,均超越2019年疫情前水準。商務部大數據監測亦指出,隨着連假人潮涌現,相關餐飲業銷售額也隨之大爲激增,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相較去年同期,分別大增21.4%、15.6%。解封后的大陸內需市場活力,正推動經濟大步邁前。

相較於大陸經濟第一季好表現,美國經濟卻頗爲糟糕。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3月個人消費支出年增6.2%,但增速創2021年2月以來新低。3月美消費財進口大幅衰退19.6%,不僅高於2020年疫情期間最大衰退月份的18.3%,亦比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最大跌幅18.8%來得高。美國消費力道疲軟,可見一斑。美國經濟諮商局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至101.3,續寫9個月來新低。這個指標主要是針對美國消費者(或家戶)對未來半年財務收支、就業狀況、經濟前景及消費心理狀態所做的調查,可以看出美國消費增長力道不樂觀。

也就是說,當經濟前景存在衰退疑慮時,消費者認爲未來收入可能減少,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節衣縮食、減少不必要支出,連鎖效應下,消費力道將大受壓抑。更不用說,聯準會快速升息,大幅拉高信貸資金成本,近期地區性銀行連番倒閉事件,促使銀行進一步緊縮信貸,都不利消費復甦,也讓美國經濟衰退可能性升高。

一來一往之間,呈現出中美經濟勢力消長。至少短期內態勢已明,若將時間拉長,這個趨勢也會是現在進行式。就經濟總量而言,2001年中國剛加入WTO時,GDP僅爲美國十分之一,到2022年已大幅提升至四分之三。20多年時間大陸經濟總量成長10倍,美國僅成長1.1倍,增長速度差異明顯。

美國消費者信心不足

近三年來疫情肆虐,大陸經濟遭受無情打擊,外界普遍預期中國經濟敗象已露,難以恢復過去高成長態勢。但細查實際數據,疫情期間大陸經濟成長速度雖不若以往,最糟的2020年及2022年平均僅有2.7%,但相較於美國同期間的衰退0.7%,平均差距仍是高達3.4%。超過20年的趨勢,意味大陸經濟總量超越美國,只是時間的問題。

企業對景氣變化嗅覺最敏感,尤其跨國大企業。3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蘋果執行長庫克「很高興回到中國」一席話,說明外企不只樂於看到大陸解封,也期待未來中國經濟的前景。儘管蘋果爲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發展,積極在印度及東協等國家擴廠,但95%蘋果產品如iPhone、iPad及Mac等,都仍在大陸製造生產,蘋果營收更有近兩成來自大陸。

美國政府積極打造非紅供應鏈,但庫克並未放棄大陸市場,持續押注大陸經濟的未來性。押寶大陸經濟的不只蘋果,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4月宣佈加碼大陸投資,將在上海新建全世界第二座「儲能超級工廠」,看中的也是大陸消費市場的潛力與經濟增長動能。

民進黨政府要務實面對現實,臺灣是貿易導向國家,中美經濟走向不只影響臺灣出口,也會左右臺灣整體表現。作爲經濟擘畫者與引導者,如何在中美高度競閤中找到平衡點,而非單方面靠向哪邊,是責無旁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