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經濟脫鉤 臺灣不可承受之重

社評

大陸對臺實施貿易壁壘調查,ECFA存廢問題再度浮上臺面,大陸部分輿論認爲,兩岸貿易並不符合WTO對等開放原則,既然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就不必再用熱臉貼冷屁股,應停止對臺讓利、中止ECFA。在大陸角度,兩岸失去互信基礎後,中止ECFA在政治上有正當性,在經濟上更是利大於弊。

數據證明兩岸經貿難切割

臺方不希望兩岸走到這一步,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多次公開表示,ECFA實施以來,兩岸互蒙其利,一旦中止,除將造成雙方損失外,也將破壞兩岸關係。經濟部與農委會也呼籲,應透過雙邊協商機制來解決。

ECFA對臺灣的好處大過壞處,根據經濟部ECFA官網統計,截至2022年底,臺灣從ECFA早收清單獲得的關稅減免金額累計約93.9億美元,大陸從中獲得好處僅約9.9億美元。另一方面,ECFA早收清單產品出口大陸,佔臺灣對大陸整體出口約23%(以2011年至2022年平均金額計算),顯見ECFA對臺出口具有極大助力。臺灣從ECFA獲利的產業,屬於大陸關稅較高的鋼鐵、塑化及橡膠等傳統產業,及仰賴大陸市場的農漁業,也是就業人數較多但相對弱勢的產業。一旦中止,勢必引起反彈聲浪。這也是爲何民進黨政府寧願自打嘴巴、揹負罵名,也不敢停掉ECFA的主因。

臺灣是外貿導向經濟體,經濟表現與出口息息相關。大陸推動經濟改革邁向市場化後,臺商蜂擁西進,又讓臺灣出口緊繫於兩岸經貿。即便美對中發起貿易戰,臺商投資方向與臺灣出口雖出現若干調整,但與大陸經貿依存關係的本質並沒有太大改變。譬如,2022年臺對陸出口仍有38.8%近4成比重,貿易順差還創下歷史次高1004億美元(新高爲2021年1047億美元),意味兩岸經貿走勢攸關臺灣出口,也牽動臺灣經濟表現。進一步看,臺灣最新公佈的4月出口數據已經連八黑,主要關鍵就是源於對陸港出口的大幅衰退。根據財政部統計,這段期間,臺灣對全球出口規模縮減414億美元,其中對陸港出口就減少289億美元,佔比高達69.9%。

隨着臺灣出口情勢惡化,各主要研究機構紛紛下修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主計總處甚至一口氣調降至1.67%(以最新公佈第一季數據-3.02%推估)。顯然兩岸經貿動向攸關臺灣出口,而出口又牽動臺灣經濟的說法,並非信口胡謅。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出口之外,兩岸投資數據,亦間接佐證兩岸經貿難以切割的一面。

擴大交流爭取臺灣人信任

金管會最近公佈,2022年臺灣上市櫃企業在大陸獲利金額達新臺幣4541億元,創歷年次高紀錄,大陸投資收益匯回臺灣金額高達新臺幣1144億元,改寫新高。顯見即使檯面上兩岸關係盪到谷底,臺商投資不再像之前那樣熱絡、出走傳聞也甚囂塵上,但檯面下基於比較利益與市場獲利考量,臺商目前還是選擇邊走邊看,並未完全放棄大陸市場,而是改以多元佈局策略,來規避未來可能潛在風險。也因此,在大陸投資獲利金額,才能持續維持高檔不墜。

兩岸經貿與投資千絲萬縷的依存關係,意味兩岸經濟一旦脫鉤,將是臺灣不可承受之重。首先,蔡政府要面對事實,嚴肅看待北京對臺方針可能的轉變。不能一面宣揚抗中保臺,一面又想拿大陸好處,這隻會讓臺灣經濟與臺商處境更爲艱困。其次,北京需理解,臺灣民間與官方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巨大落差,官方選擇親美抗中,民間卻傾向兩岸應交流對話。

北京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在中華民族基礎上擴大交流,以維繫兩岸經貿關係,並爭取臺灣民衆對大陸的信任。如同王滬寧在大陸對臺工作會議上所強調:「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同臺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這不只是廣大臺商所企盼,也是兩岸人民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