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釋放社會力 再造臺灣輝煌

臺灣再這樣下去,真不知道前景何在」,是很多臺灣人心中存在、口中流露的憂慮。可能不同的人,對於現狀的擔憂有不同的側重點,他們認爲問題根源所在,以及改變現況良方,也都有不盡相同的主張,但是一種集體的焦慮感、茫然感、苦悶感確實存在,也有人用「迷航」來形容這幾年臺灣所陷入的困境

如果我們只是羅列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可以舉出焦慮大量所在的理由媒體亂象政治惡鬥政客無能、價值錯亂大陸崛起、金融危機……等等。但是究其根本,問題還在於經濟。如果我們把過去30多年分成1981-1990、1991-2000、2001-2012這3個年代來觀察,臺灣的實質GDP平均年成長率分別爲7.7%、6.2%與3.7%,呈現逐階下降的趨勢。而這3個年代的劃分,不僅僅是經濟性區分,也大約和臺灣乃至國際的政治社會變動若合符節。

在第一個10年,臺灣的經濟成長一方面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家力量,所謂的獨裁開發體制;另一方面,則是在冷戰體制下大大得利於包括市場開放在內,美國所提供的政治經濟保護與扶持。

在第二個10年,處於民主化過渡與動盪期的臺灣,雖然政府在帶動經濟起飛上的力量已經削弱,但是臺灣的出口導向經濟卻依舊在當時處於上升階段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得利,而當年的中國大陸雖然在鄧小平南巡後大步邁開了改革開放步伐,卻還處在急起直追的階段,「中國崛起」還是個未來式,臺灣相對處於優勢。

而在第三個10年,臺灣人民主觀意識和願望上還視高經濟成長率爲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從網路新經濟泡沫財富分配不均、社會動盪,到金融危機、經濟衰退,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弊端展露無遺,全球性人口老化氣候變遷、能源枯竭等問題又讓衰退期的社會問題更加複雜難解。正在這個亟需新方向思維應付挑戰的階段,臺灣卻進入藍綠全面惡鬥和國家方向搖擺不定的迷航期。

我們無庸重述由扁政府到馬政府這12年來的政治混亂,應該強調的是,由於政治上的對立紛擾混亂,不但讓臺灣無暇認真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還在用舊思維來面對新問題,更嚴重的是,從民衆、媒體到政黨、政客,都慣性地用極其簡化的政治思考來扭曲這些難題,無法靜思,也不容深思。所以,臺灣的全球佈局問題,變成了「傾中」與「鎖國」的二元對立,臺灣本來可以利用經濟衰退期仔細反思過去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的弊端,同時積極處理內部各種體制、制度調整的問題,也都因爲政治的干擾,讓這些思考探索與結構調整的工作備受阻礙。

而同一個時期,大陸的迅速崛起,對照臺灣的紛擾低迷,當然加劇了民衆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甚至強化了某種內縮保守的心態,更漸漸有一種聲音擡頭,認爲臺灣之所以敗,大陸之所以勝,根源在於臺灣的過度民主和大陸的權力集中,這恐怕又是另一種簡化與只見表象的見解。

其實,臺灣困局本質在於經濟,而讓問題治絲益棼的在於政治,至於社會層面,倒是臺灣相對健康的領域,雖然政局紊亂、經濟低迷,但是有心有識之士仍在創業、創新、社區、文化等各個領域各自努力耕耘,維持動能,這些也是未來臺灣再起的希望與憑藉。

臺灣藏富於民,是「大人民、小政府」的結構,我們很難、也不應期待政府扮演類似大陸的開路領路角色,我們對政治的期望,不是重現大有爲政府或英明的領導,政府不要成爲擋路巨石,只要適時做好修路和維持道路秩序的功能就夠了。政治部門應該謙卑的向社會讓權,更要學習、汲取社會的創意和人才,同時把資源挹注、引導到社會需要、國家未來需要的方向和領域上。

活力煥發的社會、靈敏謙卑的政治,纔是拉動臺灣經濟重新起飛、再造臺灣輝煌的力量所在。臺灣需要冷靜思考當前面對的問題與自己的藍海策略,釋放社會力纔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