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取法日本智慧面對陸戰略壓力

旺報社評

美國總統川普已經下臺,拜登政府宣示美中「競爭中合作關係」;蔡英文總統藉國安人事調整,對大陸釋出改善兩岸關係訊號,但兩岸關係未見起色。國防部統計,2020年中共軍機持續騷擾臺灣西南空域超過380架次,美軍亦派艦13次通過臺海。今年以來,大陸持續增強對臺軍事壓力,常態性派遣大批軍機繞臺,2月19日共軍計有4架殲16戰機、4架殲轟7戰機及1架運9通信對抗機進入臺灣附近空域。

美臺關係不可跨越的紅線

關鍵原因在北京將美國在臺海的行爲,解讀爲對「臺獨勢力傳遞錯誤訊號。大陸外交部長兼國務委員王毅要求「美方停止縱容甚至是支持臺獨分裂勢力的錯誤言行」,臺海無疑是中、美博弈的主戰場,「臺灣問題」再次端上臺面,成爲中美關係的障礙。結合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發言可以瞭解,北京已將「臺灣問題」定位爲無可退讓的核心利益,要求拜登政府莫延續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對中外交上操作「臺灣問題」的策略。

北京明確要求華府一中政策」回到中美關係原點,美臺關係不可跨越大陸的「紅線」。誠然,美國總統拜登欲將中美關係從缺乏戰略的川普即興性亂鬥,拉回到激烈競爭,但非對抗的路線,避免雙方走向難以收拾的衝突。但意在維繫世界秩序中領導地位的美國,與在國際體系力爭上游、自信日增中國,都將更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利益,管控分歧知易行難

北京在臺海的力量伸張及對臺灣的安全威脅,已成爲美國、日本及歐盟關注焦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聲明表示,美國極爲關注北京不斷企圖恐嚇包括臺灣在內的鄰邦。不僅臺海,日本亦認爲中國實施《海警法》意在釣魚臺列嶼,既知不能單憑軍事力量奪取,乃以國內法進行「法律戰」,模糊日本對釣島的「實質管轄」,爲最後的登島創造條件

中國在臺海及東海頻頻的動作,是否構成「海峽中線」及釣島現狀的改變,已爲中國與美、日外交間的爭議之所在,北京認爲「遠海長航訓練」及《海警法》無一違反國際法,不容美、日等國說三道四。然而,北京不應輕忽其維護領土主權的強勢作爲,是否構成在爭端中「紅線」的挪移,反而減損其要求華府明確化臺美關係「紅線」的合理性,中美關係破冰緣木求魚

競爭中仍維繫可對話關係

美國維持東亞秩序威懾力可能是「韓戰以來最弱」,但中國處在民族復興歷史關鍵期大國自信應展現在扮演印太負責任利益關係者角色,而非啓人疑竇,憂心北京可能對外採取「蠶食戰略」,改變東亞戰略平衡,習近平的大國及周邊外交反而承受更多壓力,平添兩岸及中日關係和平發展的阻力。

大陸國防部長魏鳳和去年10月在香山論壇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大國」,重申中國必須統一的目標,但在中共「黨指揮軍」體系下,魏鳳和的高調語言應不代表兩岸「和」、「戰」的分水嶺。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年度對臺工作會議上引用習近平所言,「和勢始終在我們(大陸)這邊」,代表北京並未因兩岸關係一時的逆退而失去耐心。「兩岸統一不能拖給下一代人」,但時和勢既然都在大陸方,和平發展仍然是中華民族共同利益所在,大陸自無須冒進。但也不能低估兩岸因缺乏對話,誤解日深而擦槍走火的可能性,猜忌容易使北京在兩岸僵局中失去耐心,這一方面,臺灣的責任可能更多。

日本解讀美國挺日本釣魚臺行政權,是「常識性」的對應,不必過度「期待」。日、美是軍事同盟關係,大可憑藉美日同盟爲戰略依託,墊高中國鋌而走險的成本,但日本仍然小心翼翼地維繫可對話的中日關係。不論釣島或臺海,美國支持的「現狀」是和平,反對以力量或法律單方面改變現狀,此爲印太地區成員共同的利益,任何與和平相左的舉措皆非負責任的行爲,難獲國際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