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謀求兩岸大交流共識

旺報社評

520新總統就職日臨近,賴清德提出「兩岸執政黨良性對話」後,大陸涉臺學者嚴安林撰文建議,北京可鬆綁民進黨人士赴港澳,以便雙方溝通接觸。兩者之間純屬巧合還是有所聯結,外界不得而知,但即使民共都有意溝通對話,還是有一層「窗戶紙」需要捅破,那就是對話的基礎問題。

民共對話 缺乏互信

大陸與綠營的交往互動,過去30年來未曾中斷,但都是以個人、學術或非黨職身分的交流,馬政府時期大陸官方曾與綠營地方諸侯互動,但只談經貿文化和市政、不碰政治問題,造成民共交流的「天花板」,交流未能轉化爲互信。果然,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雙方關係逐步惡化,陷入「老死不相往來」僵局。

民共對話各有堅持,也各有難處。北京一直以來要求民進黨廢除《臺獨黨綱》、認同一中原則,才能進行政黨協商,多年前民進黨曾有「凍獨」呼聲,獲得陸方鼓勵,但後來沒有下文。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作爲前提,但一會說「不預設前提」,一會又說「以對等尊嚴爲前提」,如今賴清德提出「尊重各自立場、珍惜彼此善意」,意思是民進黨的既有政治立場不會輕易改變,只有對岸予以尊重,雙方纔有對話基礎。

民共對話卡在「一中」和「臺獨」的問題互不相讓。從北京視角,即便蔡英文、賴清德先後表態「不必宣佈獨立」、「依照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選後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吳峻志表示「臺獨黨綱是歷史文件」,但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仍主張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不容於北京立場。從民進黨視角來看,九二共識就是一中,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受一中就等同於接受以一國兩制爲目標的統一,同樣無可能接受。

但今年的兩件大事,令民共形成對話基礎出現轉機:其一,1月13日大選,六成民意不支持民進黨,也就是六成民意不滿過去8年民進黨兩岸路線、希望兩岸恢復和平發展。賴清德曾說,大陸需要了解「臺灣社會先有臺獨主張、再有民進黨的臺獨黨綱」,接着又呼籲大陸與「民選合法政府」對話,但目前現實是,臺灣社會多數主張就是不支持臺獨、民進黨淪爲少數執政,新政府兩岸路線只有向多數民意靠攏、擱置臺獨,才符合憲政體制下的少數政府角色。

通關密語 中華民族

其二,4月10日北京的馬習二會上,習近平首度爲兩岸對話前提的問題解套,將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放寬到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家人或是承諾不分裂國家。簡言之,兩岸同屬中華民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是一家人,這些過去在北京視爲「不夠格」作爲兩岸對話政治基礎的概念或論述,若賴清德可以善意回應,都可以成爲民共破冰、520後兩岸恢復對話的「新版通關密語」。

「兩岸同屬中華民國」本就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在近期民調中也高達六成,這是賴清德和民進黨無法忽視的事實。更關鍵的是,臺澎金馬2300萬民衆,甚至包括綠營支持者,絕大多數都認同自己祖先來自中國大陸、受到中華文化薰陶。賴清德在臺南擔任立委、市長20年,臺南特色不就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嗎?相信賴清德自己也無法否認,臺南的歷史文化正是中華文化根在臺灣的事實。

摘錄民進黨立委王世堅迴應馬習二會的評論:我們反中共、但不反中國,在這個原則之下,大家可以來經濟文化交流……大家有相同語言、彼此有共同聯結……歷史、地理、宗教、文化,我們都可以承認來自中國,這是事實,但政治上我們不是中國,我們必須劃分好。

王世堅的言論是典型民進黨人的主張:否認臺灣人屬於「狹義」的中國,但不否認屬於「廣義」的中國。然而,習近平的最新主張,不就是從民族、歷史、文化的角度,劃出「廣義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嗎?如何恰如其分地迴應,臺灣人在廣義上就是中國人,作爲兩岸交流的基礎,此乃賴清德520就職演說該想清楚、說明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