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讓海峽論壇爲兩岸交流開大門

旺報社評

第十四屆海峽論壇7月12日起在福建廈門舉行,陸方透露約2千名臺灣民衆將前往參加,陸委會則提醒與會國人,千萬不可觸法。大陸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在論壇前夕投書《人民日報》,回顧並梳理近年北京對臺政策,併爲未來大陸對臺方略定調,「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會不會成爲論壇討論焦點,牽動各方敏感神經。

不講政治只搏感情

劉結一的長篇文章看似沒有什麼「新意」,但正如諺語「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當俄烏戰爭掀起新一輪臺海緊張、印太「小北約」格局不斷鞏固、「2027武統時間點」成爲全球媒體關注議題之際,大陸官方鄭重宣示和統路線不變,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善意表達?在上述背景下解讀即將舉行的海峽論壇,應還是大陸有意維持兩岸民間交流、維護兩岸和平格局的例行對臺活動。

因爲疫情影響,海峽論壇的規模大幅縮減,再加上美中對抗、兩岸緊繃情勢,綠營攻擊海峽論壇是「統戰平臺」的聲浪愈來愈高,今年甚至出現以「停辦」海峽論壇、雙城論壇要挾大陸與民進黨「政府對話」的極端主張。2年前王金平參加海峽論壇功虧一簣的背後,正是因爲外界瘋傳王金平此行有意扮演蔡總統與陸方高層傳話使者的角色,最終陷入「求和風暴」無疾而終。蔡政府嘴上罵着海峽論壇,心裡仍在尋求兩岸溝通的契機,反而突顯海峽論壇的存在價值。

不過,已經舉辦14年、橫跨臺灣藍綠執政不同時期的海峽論壇,也到了一個總結、檢討、精進、創新的重要時間點,最重要在於找回當年創設論壇的「初心」。海峽論壇的創立,一方面是依託福建與臺灣之間得天獨厚的「五緣」優勢,加強對臺灣社會「三中一青」的基層吸引力,另一方面則是樹立「民間性、草根性」品牌特質,和政治味道濃厚、政策意義顯著的國共論壇加以區隔。這就意味海峽論壇不應是「講政治」的議事廳,而是「搏感情」的聯誼會,只要願意和大陸交往,都應該到海峽論壇來。

正視民間交往需求

事實上,海峽論壇舉辦初期就是這樣做。2009年首屆論壇,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現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邱垂正以及民進黨前中國部主任顏建發,都以個人、學者身分與會。2010年第二屆論壇以來,民進黨創黨元老許榮淑以及多位民進黨地方人士也有參加的紀錄。雖然民進黨早在首屆起就明令禁止黨公職參加海峽論壇,但管不到已卸下黨公職的綠營人士登陸。當然,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兩岸關係逆轉,民進黨嚴格管控黨籍人士登陸參會,大陸也關上與綠營人士交往的大門,海峽論壇原本「不看藍綠、只講草根」的包容性也隨之黯淡下來。

劉結一在《人民日報》投書中說,九二共識是「我們(陸方)同臺灣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就兩岸關係大局而言,這句話應指兩岸官方協商與「黨對黨」的交往,不應該成爲在大陸舉辦的所有兩岸交流活動的前提。尤其是海峽論壇,兩岸情勢愈緊張、民進黨對大陸愈敵對、兩岸交流的阻力愈大,海峽論壇就愈應該「開大門」。

民衆黨主席柯文哲日前提出興建金廈大橋,引起兩岸輿論一陣漣漪,想必在這次海峽論壇上,金廈「新四通」將是重點話題之一。但是,目前兩岸官方協商恢復遙遙無期,與其談一些空中樓閣性質的遠景,不如在海峽論壇上多聽聽臺灣民衆對於疫下恢復兩岸民間交往的現實訴求。臺灣入境已鬆綁至「3+4」,大陸也陸續減少爲「7+3」,如果大陸能夠在本屆論壇中釋出便利兩岸人員往來的新措施,哪怕只有方向性、階段性的規畫,也會給當前冰封中的兩岸關係注入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