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理解大陸不足 臺灣亟須補課
大陸官方與學界對臺灣問題的研究一向着力很深,民間社會對臺灣也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但臺灣對大陸的理解卻顯然不足,甚至國安單位對中共十八大人事動態的掌握,還不如媒體準確,曾引起立法委員的關切。臺灣民間社會對大陸的印象,也往往停留在敵對時期的冷戰式宣傳中,兩岸資訊落差問題非常嚴重。
大陸官方及學術、智庫單位對臺灣研究着力之深,從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幾次對臺灣選舉結果的預測可見一斑。該院預測2012大選,馬英九的得票率可能高出蔡英文5.98﹪,與實際結果誤差只有0.01﹪;在立委選舉席次方面,預測國民黨將獲得65席,而實際結果是64席。2008年大選時預估馬蕭勝選比率將達16.74﹪,與實際得票率誤差爲0.16﹪。2010年五都選舉,預測國民黨將在臺北市、新北市和臺中市勝出,民進黨將在高雄和臺南市勝,預測與實際結果若合符節。
大陸民間社會對臺灣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研究的興趣首先緣自親切又陌生的情感,大陸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在爲《旺報》「兩岸徵文選粹3」寫序時形容,兩岸隔絕太久,猶如兄弟幼年離散後再次相聚,親切中還伴有幾分陌生,他在首次登島時就品嚐了「五味雜陳的幸福果」。《旺報》第三屆兩岸徵文獎邀請大陸媒體團來臺,媒體團成員中有2∕3是第一次來臺灣,他們對臺灣社會的活力以及政府部門的服務精神、官員的親和力有着極爲深刻的感受。曾經來過的1∕3成員,每次來臺都有更深的認知,其中一位總編正在撰寫論文,研究主題就是臺灣政黨政治。大陸興起的「民國熱」,年輕人風行的「小清新風」,以及總統大選時的觀選團,在在顯示了大陸民間對臺灣的熱情。
反觀臺灣,大陸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日前出席「臺北會談」時直言,相當一部分臺灣民衆仍然對大陸的現狀缺乏瞭解甚至存在誤解。《旺報》兩岸徵文版經常收到陸生投書,指臺灣學生對大陸現狀一無所知,竟然問出「上海有沒有高樓?」這類令人啞然的問題。
不僅民衆對大陸缺乏瞭解,甚至連學術單位、政府機構、政黨對大陸的研究都極爲不足。回顧臺灣的大陸研究史,在80年代之前僅有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研究「匪情」。到90年代隨着兩岸關係破冰,許多大專院校開始設立大陸研究所,包括中山大學、東華大學、文化大學、淡江大學等,此外還出現民間智庫及經濟研究院也注重對大陸經濟社會的研究,大陸研究一時成爲顯學。但在研究成果上卻乏善可陳,學者們的見解除了立場的差異之外,彼此的互補性有限,甚至淪入反中與不反中的意識形態鬥爭。
威權時代的恐共教育,以及李登輝主政時代有意將「中國大陸」形塑成打壓臺灣與落後、僵化、不民主、不進步的同義詞,造成民衆對大陸的疏離感,敵對意識造成學者研究選邊站、政治立場決定研究取樣與結論、學術水平低落現象,研究成果無助於臺灣社會對大陸真實的理解。
進入21世紀,中國大陸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及貿易順差來源,大陸在東亞安全體系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兩岸關係平順與否、大陸政治社會是否穩定、大陸在東亞戰略架構的角色等,都攸關臺灣的安全。真切、全面理解大陸對臺灣來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過去是美國決定臺灣的命運,現在是中美互動關係決定,未來可能由大陸決定,臺灣能不積極去理解大陸嗎?
如同龍應臺部長說的,臺灣對於中國大陸的文明進步「應該有一些承擔」。承擔的前提是「理解」,臺灣應該拋棄歷史成見,用更積極的態度去認識、理解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