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賴清德520的抉擇

旺報社評

Google在板橋設立的硬體研發中心新大樓啓用,海內外媒體報導時都提到Google「無懼地緣政治風險」,這句話讓人不勝感慨。扁政府時代,外資對臺灣經營環境最大的關切,還只是三通直航能否實現?兩岸往來的人爲阻礙能否打破?曾幾何時,擔憂戰爭的「地緣政治風險」,竟成爲外商考慮是否投資臺灣,或評估與臺廠合作的供應鏈穩定性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地緣政治風險的陰影

蔡英文政府即將走入歷史,臺灣安全地位脆弱化、臺海成爲戰爭的潛在熱點,不能不說是她8年任期留給臺灣的一道深長陰影。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面對兩岸防衛張力的不斷累積,及美國越來越深化的介入態勢,能夠走出這道陰影嗎?

轉機未必不存在,但需要臺北和北京讀懂彼此的焦慮和長期的關懷。從4月以來,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不論是在接見美商代表、會見馬英九,還是最近訪問歐洲三國,所釋出的訊號都是一致的,就是中國正在規畫、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願意和全球業者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進一步開放的發展機遇。

在巴黎,習近平透露,中國準備單方面自主擴大外資長期以來很難打入的電訊、醫療等敏感服務行業。許多原本在2021年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已談妥、但因新疆問題生波而尚未實施的開放投資項目,有可能借此契機漸次放開。

在大陸內部,不論是杭州、西安等地全面取消房地產限購,以刺激買氣的鬆綁,還是在「新質生產力」大旗下,號召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及要求地方主動對接新亞歐大陸橋、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更多對外開放合作平臺等舉措,在在顯示戰爭並非大陸當前主觀意願上的優先,甚至是所欲避免之事。更全面地引領中國經濟動能轉型和鼓舞民企、外企重振士氣的措施,將在7月分的本屆三中全會上揭曉。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會見藍委時說「兩岸沒有人想打仗」,並非虛言。那麼,又要怎麼看待大陸在520前在臺海的一系列「秀肌肉」之舉呢?或許臺灣可以從中日圍繞釣魚臺的博弈中尋找參照。

日韓與中未放棄互信

自2012年日本政府實施釣魚臺「國有化」以來,大陸派出海警船對釣魚臺海域實施常態化巡航的模式已經確立,去年甚至達到巡航352天的「近全年度覆蓋」。但逐年上升的巡航強度,主要是爲支撐大陸對釣魚臺主權宣示的實踐,並不意味着中日之間很快或遲早要爲釣魚臺的歸屬爆發戰爭。在外交層面,日本雖知釣島問題難解,但未放棄同大陸的互信重建。

2018年時任大陸總理李克強破冰訪日,日相安倍在同年回訪中國。若無疫情干擾,習近平本擬在2020年春訪問日本,即可完成這一輪中日關係回暖的大循環。如今停擺5年的中日韓領導人峰會,可望在5月底重開。與美國具有軍事同盟關係的日韓兩國,尚且知道大陸是「搬不走的鄰居」,而且維持和平不能僅憑恃武裝和外力,與美國間只有「戰略模糊」的臺灣,豈可暴虎馮河?蔡英文政府坐視對抗的張力不斷蓄積,籌碼不斷流失,卻未準備好18套劇本,如何因應迫在眉睫的危機呢?

臺海對峙已成爲中美西太平洋爭霸關鍵,非臺灣一己所能消融。但美中之間的競爭,爭的是百年,而不是當下,臺灣身爲美中競爭的核心因素,需要全面理解大陸在軍略、經略、外交和黨內政治週期上的全盤作爲,而非放大戰術行動層次的信號,才能精準判斷大陸處理種種內外議程的輕重緩急。

520送舊迎新、滌盪重啓之際,賴清德團隊須就兩岸關係是否還要以動員社會對抗、升高備戰、防堵交流爲主調,讓戰爭風險繼續升高,或改弦易轍以團結內部、鞏固現狀,以善意累積和平籌碼爲出路,做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