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獨標籤 賴清德沒有閃躲的空間

旺報社評

美國衆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日前舉行兵推,模擬中國大陸武力犯臺。主席蓋拉格總結,認爲臺灣必須全副武裝、美國必須加強生產長程飛彈,企業也需要爲經濟影響做好準備。美國一片武裝臺灣聲浪下,民進黨提名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卻主張「和平保臺」,請問賴清德,是要堅持「和平」方針,或追隨美國走「抗中」之路,是否應該講清楚。

能爲臺灣帶來和平嗎

賴清德努力把「務實臺獨工作者」和「臺獨金孫」標籤轉化爲「和平締造者」,希望解除各方的「疑賴論」,「和平保臺」金句是他轉型的重要指標。但他的轉型能否得到美國和臺灣人民的信任呢?其中尤其以美國的信任,對賴清德而言可能最爲重要。

美國抗中意識炙熱,國會議員擔心大陸可能攻臺,不斷提出護臺法案。最近更多次傳出美國將武裝臺灣的訊息,譬如5月間有25家美國軍火商要來臺談合作、美印太司令部派遣200名訓練教官抵臺,進駐陸軍新訓中心及後備旅,協助明年1月1日起實施的「1年義務役」訓練。

另外,美媒《彭博》引述消息,指臺灣爲應對大陸威脅,將採購400枚陸基魚叉飛彈。而美國政府早在2020年就宣佈出售臺灣100套「岸置魚叉飛彈」系統和400枚魚叉反艦飛彈,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代表臺灣與波音公司簽訂合約,象徵「陸基機動版」魚叉飛彈的首次交易達成。

美國不斷把臺灣當成急需武裝的堡壘,逼使大陸也不斷以極端威懾手法,政軍經3套策略並用抑制臺獨氣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演說中警告,臺灣是美中兩國最危險的潛在衝突熱點,臺海意外的風險正在升高。李顯龍的警告並不令人意外,蔡英文執政6年多,已把臺海變成全球最危險的地方,戰爭風險激起臺灣社會厭戰氛圍,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挫敗。因而賴清德想從蔡政府的「抗中保臺」轉型爲「和平保臺」,但臺灣人民相不相信?美國能解除對賴清德的疑慮嗎?

美國國會好戰,但白宮謹慎,拜登政府希望與中國建立護欄關係。國務卿布林肯曾說,美國與中國競爭是正常的,但不會演變成衝突。氣球事件後,大陸似乎不再對美中關係抱希望,高層溝通幾乎全面中斷,但布林肯不放棄訪中計劃,拜登也表達和習近平會談的意願。美國政府謹守在競爭邊緣,避免戰爭發生,難免擔心賴清德臺獨標籤會成爲臺海戰爭導火線,這是美國拜登政府的「疑賴論」。

臺獨本質不可能改變

另一個角度,美國國會議員和軍火商爲了商業利益,希望保持抗中的熱度,讓美國先進軍火有去處,賴清德提出「和平保臺」,和蔡英文的「抗中」基調不符,蔡英文和美國右翼國會議員與軍火商們會如何判斷?

民衆對於賴清德是否能爲臺灣帶來和平,多心存疑慮。尤其俄烏戰火仍炙,戰爭畫面幾乎天天出現在電視畫面,「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成爲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各民調機構做的調查結果都顯示,將近7成民衆希望臺灣和大陸「和平往來」。蔡政府不斷煽動「反中、仇中、抗中」,臺灣民意支持「保臺」,但不希望兵戎相見。

臺灣民意期待和平,賴清德提出「和平保臺」無非是迴應民意,但是「務實臺獨工作者」的標籤,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小說的靈魂拷問,生命本輕如鴻毛,經人賦予意義而重要,既然重要就必須守護,但並不能改變生命輕如鴻毛的本質,生命之輕與重成爲人生的矛盾。

「臺獨工作者」是賴清德生命的意義,卻爲了選舉而輕易改變,但這是真的改變,或只是選舉策略的考量,選上後就回歸生命本質,由賴清德的從政軌跡與個性切入,其實不難得到答案。「疑賴論」有如幽靈般纏繞在臺灣上空,「和平保臺」到底是「媚俗」,還是真心改變,賴清德沒有模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