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臺灣大地震的政治社會效應

臺灣花蓮4月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大地震,迄今13死、4人失聯、逾1135人受傷,全臺各地十多棟樓房傾斜或龜裂,集中花蓮地區。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花蓮4月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大地震,迄今13死、4人失聯、逾1135人受傷,全臺各地十多棟樓房傾斜或龜裂,集中花蓮地區。專家指這次地震能量有如32顆投放廣島的原子彈,雖比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的規模7.3小一點(那次威力相當於46顆原子彈),造成的傷害卻比九二一地震小得多(九二一地震有2415人罹難、29人失蹤、1萬1305人受傷,房屋全倒5萬1711棟、半倒5萬3768棟),引發國際媒體讚揚,臺灣也深感自豪,卻難掩飾全島逾400棟老舊建築,面臨下次大地震威脅。

天災難免,平日防備和救災準備很重要,它象徵國家的軟實力。這起大地震有幾個政治和社會現象或可一談。

首先談國際反應。臺灣大地震後,世界逾100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政要致電表達關切慰問,白宮表示,如有需要美方願提供援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第一時間以漢字發文,向臺灣民衆表達慰問,民間也發起募款,以回報臺灣民衆2011年福島大地震捐款逾200億日圓和逾千噸物資,高踞世界第一,遠超過其他93個捐款國家總和的恩情,顯示臺日民間關係密切。

美日各大電視網、歐洲各國媒體,連日報導臺灣大地震和救災新聞,土耳其救援隊已抵達臺灣,歐美日一面倒給臺灣正面報導,驚異臺灣房屋抗震能力和民衆冷靜應對,使臺灣繼臺海戰雲密佈、全球晶片大戰成焦點後,再次密集登上國際媒體,提升臺灣能見度,是2350萬居民不幸中的意外,代表臺灣成功融入世界,成爲國際社會一員,是臺灣渴望的結果。

二,大地震中臺灣民衆普遍冷靜以對,政府和民間救災快速、社會井然有序,整體表現的強韌抗壓,大陸網民和國際媒體都讚揚。尤其震後多家醫護中心監控鏡頭錄製的育嬰醫護人員大震中不但未慌張逃命,全體人員第一時間即將初生嬰兒牀推離窗戶玻璃、一起用身體擋護嬰兒,冷靜稱職表現感動許多人。大陸不少網民也用「臺灣加油」、「希望同胞平安」等貼文,表達關懷,都屬正能量。

不幸的是,不少大陸「愛國粉紅」用幸災樂禍或仇恨調侃語氣留言說,「臺灣人報應來了」、「怎麼死這麼少?」、「最好多來幾個大地震,我們可派軍隊去救災,帶點火箭砲等登陸臺灣省,這樣不過分吧!」、「日本怎麼不和臺灣一樣,也來一個大地震,這樣就雙喜臨門」等等,類似仇恨留言,微博官方帳號表示已刪除數百則,這類反文明言論反映中共洗腦和公民教育都失敗。

兩岸關係緊繃下,大陸國臺辦表示「願提供救災協助」,但臺北陸委會迴應並無需要,婉謝北京的救災協助。北京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卻在安理會表示,對「中國臺灣的強震,感謝國際社會表達的同情與關懷」。對臺灣被無禮代表,臺北外交部譴責這是認知作戰的無恥行徑,臺灣多數民衆也反感;海外不少評論痛批,中共藉災難強迫要代表臺灣是「寡廉鮮恥」、「惡毒行徑」,徒增國際笑柄,增加兩岸對立。

三,震災發生後,是否影響世界晶片供應,立即成華爾街和全球業界關注焦點。臺灣佔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約46%,臺積電3奈米高價晶片,去年第四季全球市佔率突破六成。大地震來襲前,由於九二一大地震教訓,各晶片廠的防震或電力、水供應等都採高標準,這次地震後不到10小時,臺積電便宣佈超過80%晶片生產恢復運作,最昂貴、最先進的極紫外光機(EUV)未受損,全球鬆一口氣。臺灣災難準備充足,但亞洲是地震多發區,使晶片製造業面臨永無止境風險,分散投資和設廠有必要,也旁證臺灣對國際市場的重要性。

四,大地震後餘震不斷、災區落石滾滾,非常危險,但各縣市民間援救隊伍和軍隊立即開拔進災區,不顧自身安危搶救失聯者;慈濟等宗教團體動員,搭建帳篷安置受災民衆,免費照顧起居,兼顧隱私和生活便利,社會處處表現愛心互助氛圍,是成熟公民社會特徵,蔡英文、賴清德也各盡其職或赴災區探視,被外媒讚揚上下井然有序,展現臺灣軟實力。

臺媒出現許多自誇自詡言論,似顯自滿自戀。這次地震災害損失較九二一輕,但臺灣危樓處處,全島約904萬戶住屋,屋齡50年以上達101.4萬戶,40年以上達313萬戶,老屋佔比近半數,卻在重視私權下,迄今未完成都市更新或重建,抗震設計不足,臺灣是地震高發區,下次地震能否這麼幸運,值得所有人警惕。

I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