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 避戰謀和 安度地緣政治地震期

中時社論

俄烏談判初現曙光之際,突然爆出的「布查屠殺疑雲」,令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歐盟宣佈對俄羅斯實行新一輪經濟和外交制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立場更是急轉直下,改口稱準備好加入北約。烏克蘭情勢的一波三折,恰是證明「新冷戰」的威脅絕非一朝一夕,或僅憑單方面善意就可消除。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的高危期,臺灣準備好了嗎?

裴洛西拋出震撼彈

很顯然,臺灣沒有做好準備。以美國第3號政治領袖、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消息爲例,日本媒體搶先曝光後,蔡政府一律低調回應,綠營政媒兩界卻已經開始歡欣鼓舞,全然不顧陸方外交部端出「四個嚴重」、「後果自負」等嚴厲警告。當然,深化美臺互信關係是臺灣跨越朝野的共識,但這絕不能以犧牲臺灣自身安全和全民利益爲代價。

猶記得2年前川普政府高官阿札爾、柯拉克乘坐美政府專機在1個月內連續來臺,蔡政府展開最熱烈擁抱,但最終換來了什麼?除了飽受爭議的萊豬進口,就是對岸一波前所未有的軍事施壓,「兵兇戰危」4個字更是被首度用以形容最近30年來的臺海情勢。正是那次美中在臺海經歷高度緊繃之後,纔有了美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透過秘密管道2次向北京澄清立場,也有了後來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訪臺臨時喊卡的尷尬結果。

如今白宮雖易主爲拜登,但臺海情勢的腳本完全沒有改變。如果說去年多個美方國會議員訪臺,還可以解釋爲美方支援臺灣防疫等非政治或人道考量,那麼今年3月初國會資深議員以及此次裴洛西訪臺,則更具有政治性和戰略抗中的意涵。更何況,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拜登在對一中政策「不要耍兩面派」的警告聲還餘音繞樑,裴洛西訪臺引發的政治乃至經濟後座力,蔡政府以及國內社會各界恐都需充分預估。所幸,裴洛西因爲確診新冠病毒暫緩亞洲行。

說到底,臺灣註定要在世界地緣政治劇烈變動的「新週期」剛剛啓動之初,儘快做出正確、明智的選擇。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認清這個「新週期」的本質是:以美、中爲首的兩股力量,以「脫鉤/反脫鉤」爲主要手段,以「遏止/深化」東昇西降趨勢爲最終目標,在多個東西板塊交界處展開的政治、經濟、輿論、軍事全方位博弈。而烏克蘭和臺海都處於「板塊交界處」。

兩岸決策者別上當

「東昇西降」雖出自中共官方話語,自提出後也伴隨不小爭議,但從此次各國對俄烏戰爭的表態來看,的確顯現出這個趨勢。例如,印度和東協均採取較爲溫和、中立的立場,不隨歐美對俄嚴厲制裁起舞,而最擅長遊走美中兩強之間的新加坡,雖然跟進西方對俄製裁,卻堅決表態支持穩定和改善美中關係。因此,排除美國在東亞的盟友日、韓以及「準盟友」臺灣,幾乎整個廣義的「東方」都對俄烏戰爭展現出獨立的立場,與歐美保持距離。這裡面既有北京外交的穿針引線,但更多還是基於「國家利益至上」思維的理性決策,而非意識形態的選邊站。

換言之,「東昇西降」之實質並非是意識形態或國際規則的轉變,而是實實在在的全球經濟實力與利益重心的轉移,這纔是歐美深感焦慮不安的關鍵。以東亞國家爲主體的RCEP經濟圈,已佔據全球GDP總量的30%以上,高於北美自貿區的27%和歐盟的18%,若維持現有發展態勢,歐美或將遭遇「失落的21世紀」。因此,正如美方官員和智庫明白地表示,西方陣營在烏克蘭危機發生後對俄聯合制裁,就是對大陸武統臺灣的警告。將東西方地緣政治衝突上升爲軍事衝突,進而採取「經濟脫鉤」的全面制裁打斷「東昇西降」進程,以美國爲核心的西方陣營,正試圖以自己不出一兵一卒的代價,最終達到世界經濟重心與利益的「再平衡」。

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茲曾得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的經典論斷,國共內戰亦有「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說貫穿始終。在民進黨連續多年操作抗中的氛圍下,以溝通求和平、以共識求互信似乎早已被貼上不堪的標籤,人人言戰、全民備戰正在上升爲臺灣社會的政治正確。殊不知,溝通與共識才是政治的精髓所在,「避戰謀和」是臺灣安然度過地緣政治「地震期」的唯一選擇,俄烏戰爭腳本已經泄露了天機,兩岸決策者都不應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