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拜登對臺 有自己的看法
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競爭,就後者在過去20多年的軍事、經濟、甚至對國際社會影響力逐漸上升之後,已幾近於白熱化。但由於雙方衝突的範圍非常廣泛,因此兩者彼此鬥爭的聚焦所在,往往會凸顯出在「對臺灣問題的非正常手段的運用上」。
以美國解除對臺交往限制一事爲例,影響到臺美關係最大幅度調整的例子,就是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將在13日訪臺,並將與臺灣官方高層會面,包括與蔡英文的午宴。但值得提醒的是,即使在這些準則還沒宣告失效之前,已經有許多美國職位敏感的重要官員前來臺北訪問,有的甚至搭乘專機前來。這些官員包括衛生部長阿札爾、國務院次卿柯拉奇。他們熱烈來訪的現象,在程度上甚至超越了雙方在1978年尚未斷交之前的情況。
因此在拜登上臺之前,一個必須馬上面臨的課題,就是如何去面對前任的川普在過去甚至於在下臺之前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對臺灣所採取「積極支持」的措施,他到底是「照單全收」?還是「完全摒棄」?
外界是有質疑拜登上臺後可能不會埋單,不過在臺灣的涉外人士曾提出在過去數十年來,臺灣持續呼籲美國政府能夠改善自我設限的交往限制,同時美國政府也曾在2001年、2006年和2015年檢討過這些限制,就如亞太助卿史達偉所提,國務院廢除交往限制是經由漫長的評估過程,與美國政權即將交接並無直接關係。
但是78歲的拜登在上任後會是怎麼做?恐怕除了他將要如何應對面臨的情勢外,也要看他過去從政的經驗,是怎麼輔助他來處理這些複雜的挑戰。
譬如,對於「解除臺北交流限制」一事,拜登陣營官員在1月10日以背景說明方式回覆媒體,指出拜登在競選時清楚表明,對於他在擔任聯邦參議員時投票通過的《臺灣關係法》,他會落實這項承諾以及美國對「一箇中國」政策的承諾。但另方面,拜登交接團隊也表示,拜登支持和平解決兩岸議題,以符合臺灣人民願望與最大利益。最重要的是美國對外政策有其延續的傳統性:即拜登總統上臺後,不太可能走回頭路,加上在美國民意傾向反中,拜登對大陸政策在執行上與川普有所不同,但不會有太多方向與路線上的差異。
但是面對複雜的美中臺三角關係,拜登也曾經表達反對臺灣單方面宣佈獨立,但也反對中國躁進動武;爲了維繫臺海和平,拜登非常不贊同美方採取會過度刺激或挑釁北京的作爲。他曾引述一位臺灣官員說道:「美中關係不好,對兩岸關係、對臺灣與中國關係都是壞消息」。
即使面對臺灣,拜登雖大多以謹慎低調態度處理,但在該爲臺灣發聲或向臺灣表達支持的重要時刻,他也並沒有缺席。譬如,2005年中國大陸實施《反分裂法》,明定特定情況下得以用「非和平方式」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拜登隨即與10位跨黨派參議員聯合提出決議案,要求美國總統向中方表達「嚴重關切」,並鼓勵兩岸在平等與沒有前提情況下展開對話。
這或許可有一個暫時的結論:拜登不會像川普那麼躁進,但應有他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