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天然獨世代 搶刷中國履歷!

製作人/田習如 文/管婺媛 攝影/駱裕隆

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

這是1960年代開始,臺灣社會流行的一句話。形容的是當年學子拚命讀書考上臺大,再申請獎學金赴美留學、工作的風氣

50年過去,如今,「來來來,臺清交,去去去,去中國」,成爲臺灣年輕人的新流行。越來越多大學生探索職涯的第一步,從中國開始。

根據本刊訪問6家中介機構,光是今年暑假,臺灣大學生赴中國實習人數至少2千人。其中,只招收50名臺灣實習生的「港澳臺大學生網信企業實習計劃」,更吸引了1984位臺灣學生報名,人數是去年的近4倍。

這羣學生的父母輩,許多人也正是在當年留美隊伍中。《經濟學人》今年5月一篇探討中國海歸派的文章,就以臺灣經驗爲例:七、八○年代自美返鄉的臺灣人,成爲當年創造「臺灣奇蹟」的中堅分子。

現在,我們同樣面對大批年輕人才流失的困境,但,我們是否還有信心,期待他們能像當年一樣迴流?

2年前,本刊封面故事「中國總動員搶臺灣實習生」,記錄一場由中國官方主導、深入臺灣校園的獵才行動。當時,不只開放重要國企銀行實習職缺招引臺生,還祭出食宿全包、發給實習津貼的高規格待遇。

今年,我們持續追蹤發現,這種全額補助式的實習活動仍在,但吸引更多臺生西進的,早已不是這些紅利優惠;相反的,他們甘願自掏腰包付實習團費,爲的是進入中國最蓬勃的網路企業。

發現1》中國用夢幻企業吸臺生百度騰訊等招手,總市值近兆美元

我們在7月飛抵北京,與這羣臺灣學子對話

第一個發現是,在中國官方主導下,史上最亮眼、總市值近兆美元的實習企業名單,刷亮了臺灣學生的眼睛。

早上8點50分,我們與在愛奇藝、百度、騰訊實習的3位臺灣大學生一起來到人潮洶涌的北京動物園地鐵站,前往他們上班的地點,通勤時間大約要50分鐘。實習近1個月,他們早已習慣悶熱的地鐵站、擁擠的車廂

在搖晃的車廂上,我們聊起來此實習的原因。

「名單上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是我們所有人心中新創、網路公司的前幾名啊!」臺大經濟系大四生何亭誼,是這次參與「港澳臺大學生網信企業實習計劃」的50位臺生之一。

她申請進入百度實習,因爲在「外商、新創、有名」企業實習,是她前往香港科技大學當交換生前,給自己的最後一個待辦事項。先前,她已在臺灣Uber Eats實習7個月,但要在臺灣找到更多符合前述條件的公司,其實沒有太多選擇。

這個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網信基金會)所辦的實習計劃,恰好符合她所需。網信基金會,名義上看似民間單位,實則隸屬於掌管全中國網路企業的「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網信辦)」,正因爲官方色彩濃厚,才能開出含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總市值破兆美元的52家企業名單。

這個計劃專爲港澳臺大學生而設,參與學生得自付團費新臺幣2萬多元與額外生活開支,合計至少4萬元。

他們明知每日人民幣100元(約合新臺幣450元)的實習津貼不足支應,爲何仍要貼錢實習?一手拉着車廂吊環的臺大國企碩一生蔡菁芳,答得直白:「很值得,我想要變強,在臺灣沒有辦法讓我變強,來這裡纔有機會。」

爲了在履歷上多添一筆實習經歷、結識中國人脈,她早在研一就修完快2年的學分,結束今年暑假在騰訊的實習後,就準備返臺寫論文,因爲,她想提早一學期畢業,儘快回到中國尋覓職涯機會。 「在中國,你得是北大、清大的學生,纔有機會進入阿里巴巴實習⋯⋯,」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大四生徐維邑,透過網信基金會管道,成爲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150位暑期實習生中,唯一一位臺灣人。

中國官方不必再如過去祭出高規格的銀彈福利攻勢,而是用學生們想搶刷中國知名企業實習履歷,做爲誘因。

發現2》成績好搶不到名額玩社團、創業賽是標配,還得闖3關

想要拿到這張門票,臺生得先通過激烈競爭。我們發現,這團實習生多來自臺、政、清、交等頂尖學府,除了在學成績拔尖,社團活動、創業競賽經驗更是「標配」,不是曾在外商實習,就是在全國創業競賽中獲得前3名,還有人通過層層選拔成爲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靠着比拚漂亮學經歷,他們闖過書面口試、企業審覈3關,才能取得實習機會。

「這一批學生的履歷,讓我驚豔,」這次實習活動的臺灣主辦方、中華傑出青年經貿發展促進會執行長馮國華說,學生們不只提交的書面履歷完整仔細,口試時還展現十八般武藝、儘量凸顯自己的優點,「他們做足了功課、有備而來。」因爲,應試成功率僅2.5%。

跟以往觀光性質高、安排到國企的短期實習團不同,這些中國網路企業,一如國外新創公司,風氣自由、年輕,把實習生當成正職員工

僅1個月的實習,學生們沒有蜜月期。許多人才報到1周,就被交付任務,必須獨當一面。

主管最常跟我說的是:『這事情,你知道/可以的吧?你可以的!』就把事情交給我去做了,完全不管我有沒有經驗……。」徐維邑說,第1周,主管就交辦她與其他3位來自港澳的實習生,共同籌辦全公司實習生與正職新人的迎新大會。「150個人出席耶!從籌辦、聯繫、規畫,我們全包!我很驚訝這麼大的企業會把這種大活動交給一個實習生來做,這在臺灣企業根本不可能⋯⋯。」

發現3》實習當正職操獨自出差、宣傳《延禧攻略》樣樣來

師大英語系大四生林欣怡,也是才踏進鳳凰網實習1周,就被獨自派往貴州出差,獨立完成編採、發稿任務。「長官只問了我有沒有去過貴州?想不想去?我說想,結果隔天就出發,與其他各大媒體記者,一起參加貴州茅臺的產品發表會。」

在愛奇藝市場部實習的嘉義大學管理學院大四生莊曼筠,正好遇上熱門宮鬥劇《延禧攻略》前置宣傳期,所有大小會議,主管讓她全程參與,還不時在會議上詢問她的意見。每天晚上9、10點下班,是她一個月實習生活的日常。

成大企管系學生吳東育,在五八集團下的房產事業羣產品部實習,被要求擬定產品推廣戰略報告,「我當時纔去5天,原本以爲只是要我寫份分析報告,結果長官叫整個部門20多人進會議室聽我簡報…。」

一輪訪問下來,這羣學生不停跟我們分享這些中國網路企業,比起他們在臺灣企業實習的經驗,有多好、多不同。

他們當中,不乏第一次到中國者。1990年代出生的他們,成長於臺灣經濟富裕、政治自由的年代,對「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毫無疑慮。這樣一羣「天然獨」世代,初嘗中國經驗,竟無任何不適應?

一場與10多位學生擠在套房中的深夜對談,解答了我的疑惑。

當晚,大家圍成一圈分享實習見聞,他們喜歡中國網路企業扁平而年輕化、快速學習的環境,現場至少一半以上的學生,表達了未來想到中國發展的意願,其中有3人,決定畢業後立即到中國求職。

我忍不住問:你們是天然獨世代耶,實習1個月,沒有任何文化衝擊嗎?

發現4》陸企對臺生仍有戒心一半企業做政治檢查,去不了

「什麼是天然獨?」一位學生反問,「我們就是臺灣人啊,這有什麼疑問?我們有時還會跟中國的同事聊起這些事⋯⋯。」其他人也附和起來,不覺得身分認同會有什麼阻礙。

直到我提起當天在臺灣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聞:臺灣主辦東亞青年運動會資格,被中國杯葛而取消。他們開始激動:「你說清楚一點!」「好壞⋯⋯。」

解釋完,大家安靜了幾秒鐘,林欣怡打破沉默,分享了出差貴州時與計程車司機的對話。對方主動提起「大家都是龍的傳人」這類話題,她則用盎格魯.薩克遜人也分散不同歐洲國家回擊,「都是華人,也未必就一定是同一國人吧?」下車前,司機對她說:「妳說的是有點道理。」

在這羣年輕孩子眼中,兩岸敏感的政治問題,可以藉着溝通、對話來弭平。

但,沒在學生眼前、實習現場出現的政治障礙,依舊存在。即便網信辦主導、提供港澳臺學生52家企業實習機會,但實際上,臺生能去的企業,只有一半。

這並非官方刻意限縮,而是民企本身擔憂,接納臺灣生,政治上有不確定風險,可能因此錯失每年藉實習攬才的機會。

採訪過程,我們得知,有一位學生曾因在履歷說明上習慣性將「中國」、「臺灣」分開寫,讓一家香港上市的網路巨擘,幾度拒絕他的實習。「這孩子有二心,我們不能用⋯⋯,」對方如此回覆。

實習後續留中國?比調薪、比實質所得,學生超實際

當實習進入尾聲,許多人已收到公司詢問未來轉正職的意願,也向同事打聽起薪、調薪幅度與升遷速度。這些企業給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從人民幣1萬元到1萬2千元不等,扣除雜支、稅金、租屋等,比臺灣水平略高而已;但調薪速度快,幅度高,升遷快,卻是臺灣企業無法相比的。

實習期間,一場阿里巴巴的內部員工表揚會上,徐維邑發現臺上整組員工,平均年齡都在30歲上下。「所以,在這裡,你很可能在30歲前,就有機會成爲一個公司部門裡的『小領導』。」

不過,也有學生仔細評估,覺得留下來不划算。「房租很高、臺灣人扣稅要25%,算一算可支配所得,其實沒有比臺灣高多少。」莊曼筠一一算給我們聽,「總之,就是優點扣掉缺點,還沒有大於我的期望值。」結束實習、回臺後3天,她已通過面試,即將成爲優衣庫旗下GU品牌的臺灣公司培訓幹部。

在聯想實習的臺北大學統計系畢業生盧映町,則看向未來發展性,選擇實習後轉正職。她語帶無奈的說:「你說人才外流,我也擔心啊,但我能怎麼辦?⋯⋯我很愛臺灣,但我也沒有愛到要跟着臺灣一起窮!一起窮,又能改變什麼?」

其實,從臺青赴中創業、赴中念研究所,到大學生蜂擁西進實習、探索職涯,臺灣人將眼光聚焦中國的年齡層越來越低。不只學生自己想去,家長甚至更心急,怕他們落於人後。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辦理兩岸交流、實習團多年,他發現這幾年來自家長端的需求變多、變頻繁,「家長希望我們多辦到中國大學參訪的高校團,想提前讓孩子們在讀書階段,就有機會到對岸。」

當這樣的趨勢持續深化,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這回我們遇上在中國工作的臺青都說:30幾歲後一起回臺。但,爲何現在留不下來?「因爲上一代的資源無法有效轉移到他們身上,這些20歲到40歲的世代,我稱他們是新一代白手起家的拓荒者,」前臺經院六所所長、Impact Hub Taipei SROI顧問楊家彥,如此形容臺灣悶經濟下的青年處境。

新一代抉擇無關政治立場他們看的是產業新舊、轉型快慢

他認爲,影響當代年輕人做抉擇的,早已無關政治立場,「他們是在產業的『新』與『舊』、轉型的『快』與『慢』間做取捨;當這裡找不到支持、適合他們發展的資源,他們當然會往有資源的地方去。」

同時,中國的政策引導未曾鬆懈。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指出,其實這2年隨着臺商資金佈局漸撤出中國,臺灣整體西進人數往下降,「中國注意到,若臺商出走情況持續擴大,他們將失去在兩岸關係槓桿上的優勢,」因此,對岸不斷持續加強「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的政策力道,「提供更好的企業實習機會吸引臺灣年輕人,就是一例。」

林宗弘認爲,臺灣企業結構老化,但產業轉型需要時間,可能需20年,「屆時,中國企業也將面臨老化問題,又會產生一波人才流動。」

因此,「我們不須急着阻止20到35歲出國打拚、強健實力的人,我們應該着急的,是如何讓這些人在35歲後,願意返鄉。」他點出問題。

勞動力與資本流動是全球化的正常現象,但林宗弘也指出,從2009年至2016年間,臺灣赴海外工作的人口增加了6萬6千人;同一時間,移入臺灣的中高階專業人才,卻僅約2萬多人。換言之,臺灣的困境是,中高階人才流出的多、流入的少。

中高階人才流出大於流入困境當前,開放政策卻一再夭折

中國點燃惠臺31條政策這個引信後,各省市猶如連環爆竹,推出更多鎖定人才的優惠政策。相較之下,臺灣對於招攬外籍人才,包括中國人才的政策,卻始終卡在「怕搶了臺灣人飯碗」的憂慮上。例如,政府原想推出「實習簽證」以招攬國外畢業生來臺實習,但引發「假實習、真打工」議論後,快速放棄。又如《新經濟移民法》草案,原規畫開放投資移民來臺,但因擔憂管理不易,又喊卡。

我們擋不住流出、卻又不讓人才流入,如何創造吸引臺青迴流的環境?六○年代,臺灣也曾面臨人才外流困境,到八○年代中期,因政府明確的產業發展與開放人才政策,這些人海歸回臺創業,成就瞭如今的竹科園區。

「不是不留,是臺灣沒有給我們留下來的環境。在臺灣,資源有限,我要限制我做夢的能力,但在中國,資源無限大,他們連嘗試失敗的成本也願意提供。」林欣怡說出印象深刻的話。

對於赴中國實習刷履歷的天然獨世代來說,走或留,從來不是愛臺與否的考量,而是個人發展的理性抉擇。

當臺灣產業轉型升級談了幾10年,仍轉不過來,中國企業卻已飛速翻新。這是個競速的年代,我們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如此,才能期待,臺灣又能迎來新一批在國外吸滿經驗的海歸派,與留在這裡的人才共同打造新經濟奇蹟。

【延伸閱讀】關鍵數字5倍:綜合統計,全臺申請中國實習學生,3年內至少成長5倍2,000人:綜合各地實習計劃,2018年粗估至少逾2,000名臺生赴中實習52家:中國網信辦旗下機構提供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52家知名網路企業實習

【延伸閱讀】臺灣人纔開放政策,輸中國一截

●中國對臺生 ‧承認學歷:2006年‧獎學金補助:從寬提供‧申請標準:2018年將臺灣學測申請門檻從「前標」降至「均標」‧實習開放:由中央、地方政府領頭,祭出逾千實習名額,包含中國前五百大企業,領域多元,且不限在中國就讀學生‧課外打工:無特別限制‧證照檢定:開放134類職業資格考試‧畢業生就業機會:正草擬〈就業協議書〉,爲應屆畢業生簽發就業報到證●臺灣對陸生‧承認學歷:2011年‧獎學金補助:不編列‧申請標準:不涉及加分優待‧實習開放:僅限在臺陸生,且須爲必修或畢業條件要求的實習活動‧課外打工:原禁止,後鬆綁可擔任研究或教學助理,但仍不允許在校外打工‧證照檢定:可考技能檢定,但只發證書,不發職業照‧畢業生就業機會:不得留臺就業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臺辦 整理:吳怡寬

【更多報導】

製造業在中國爲什麼做不下去?鴻海發放股息的這一天,郭董下令集團幹部非看不可的文章購物臺在賣的珠寶可以買嗎?珠寶鑑定專家黎龍興:千萬不要奢望轉手會賺錢

什麼時候會覺得結婚真好?男女答案驚人差異,讓你洞悉女性銷售上的「公主現象」

給40歲以下年輕人:一定要存到40萬!照着「這個方法」理財,戶頭裡永遠有錢老覺得自己「滿肚子大便」?天天做3個通腸體操,體重減10公斤,體脂率下降11%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1607期。※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