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筋動骨”?光大保德信明星基金經理相繼離任

(原標題:光大保德信明星基金經理相繼離任 “股弱債強”畸形現狀亟待改變)

在今年不斷有權益基金新品發行爆款時期,光大保德信的權益類產品發行卻不力,公司甚至在此期間還出現兩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現象。雖然公司現任權益基金經理團隊仍有12人左右,但尚無一人有能力出現爆款帶貨。此外,基金公司存在的“股弱債強”畸形現狀,在當前權益產品爲主打時代,急需公司管理層去轉換理念。

爆款權益時代,因培養週期長,內地優秀權益類基金經理成爲了稀缺人才,這導致部分心急的中小基金公司頻頻高薪挖角同行,導致部分坐擁明星基金經理的非頭部公募陷入了人才流失明顯的尷尬,這其中就包括了總部位於上海的光大保德信基金。

2020年至今,光大保德信基金正式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有兩位:一位是被媒體稱爲最快晉升基金經理的何奇,而另一位則是去年憑藉重倉科技股而一舉成名的董偉煒。資料顯示,在光大保德信期間,何奇總共管理過6只基金,而董偉煒不僅管理過7只產品,更是將最佳任職回報定格在116.48%。按理說,兩人應是公司今年競爭爆款基金的主將,可兩人卻先後在年內離職了。

“從近三年看,光大保德信股票型基金份額縮水18%,混合型基金份額縮水25%,整體份額的增長主要靠債基(債基份額增長163%),公司片面追求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發展, 股債平衡嚴重被打破, 這似乎與公募行業整體發展趨勢有些相悖的。”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向《紅週刊記者表示。

明星基金經理年內相繼離職

主動權益團隊“傷筋動骨”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光大保德信基金的基金資產淨值規模和非貨基的排名均較上一個季度有所退步,其中基金資產淨值規模排名從45位下降46位,而非貨基的排名從41位下降到44位。雖然從基金資產淨值規模看,重上900億大關,但相較今年中期的規模僅增長了90億元左右,距離2018年二、三季度末的千億數值更是一定差距。

《紅週刊》記者注意到,公司年內迄今僅發行了三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合計規模不如其他基金公司的一隻爆款規模,原因雖然有很多,但主動基金經理團隊的實力派人物的不增反減應是不容忽視的。2018年以來,公司至少流失了三位明星基金經理。

首先是稍早前在2018年離開的黃興亮。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黃興亮在光大任職基金經理的時間段基本上是從2014年年初到2018年11月份, 這一時間段他管理了光大的四隻基金產品,其管理的光大行業輪動所取得的任職回報約爲83.95%,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另兩隻基金產品上卻敗走麥城,截至其卸任,任職回報仍爲負數。當然,在他轉投萬家基金後又重新迎來輝煌,代表作萬家行業優選這兩年的收益均接近9成。

其次就是今年上半年離職的何奇。這位2014年5月加入光大保德信的年輕人在2015年8月出任了公募產品的基金經理,彼時其被稱爲內地晉升速度最快的基金經理,代表作光大中國製造2025也因劍走偏鋒投資思路而被基民稱爲網紅基金。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殺入同類產品排名前五分之一。雖然此後兩年的業績因過分重倉地產股而有所起伏,但是截至最新收盤,該基金的年化收益仍然在18%左右。

相比來看,近期離職的董偉煒對公司的影響或許更深遠。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董偉煒在公司任職基金經理大約5年半的時間,前後一共參與管理過的產品多達7只,涉及過股票型、債券型、混合型三類產品,可以說其是公司權益團隊的實力干將。任職期間的最佳回報是光大行業輪動的116.48%。

光大行業輪動在2019年迎來高光時刻,全年錄得淨值增長率爲74.68%,在同類基金產品中排名第30位。從基金十大重倉股來看,董偉煒對科技股和醫藥股的佈局無疑是成功的關鍵,同時他對於一些相對生僻標的成功挖掘也是造就其業績不俗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去年四季報中的第二大重倉股吉宏股份,其主要產品爲彩色包裝紙盒、彩色包裝箱、塑料軟包裝等,該股從今年二季報開始成爲頭號重倉股,年內股價漲幅高達135%。“光大行業輪動今年三季度末規模實現了翻番,這其中很多基民應該是衝着基金經理董偉煒來的,但是董選擇離職對他們來說,或許是一種傷害。”莊正如是強調。

對於何奇和董偉煒,濟安金信基金分析師陳穎對比了兩位明星掌門持倉風格:“兩人都偏愛中盤股,其中何奇在資產配置上偏保守,換股頻率較高,而董偉煒則是主打成長股。”

老將戴奇雷業績差強人意

魏曉雪或成惟一指望

在何和董今年相繼離開後,《紅週刊》記者發現,雖然光大保德信基金的主動基金經理團隊尚有包括戴奇雷、魏曉雪、詹佳等大約12人的隊伍,但是其中的短板明顯顯現出來。首先是,除魏和戴之外,其餘基金經理普遍從業經驗欠豐,其中時間最長的基金經理也不過擁有四五年經驗,而接替何奇管理中國製造2025的崔書田目前任職尚不到半年時間。其次,從年內業績表現看,團隊中相對突出的是兩位女將魏曉雪和林曉鳳,但是林曉鳳目前從業剛滿兩年,而魏曉雪今年兩次披掛上陣帶貨,新品募集情況一般。

對於公司的兩位老將戴奇雷和魏曉雪,《紅週刊》記者發現兩人在投資上是有着鮮明反差的。權益投資總監、從業接近9年半的戴奇雷目前在管光大優勢和光大精選兩隻基金,迄今兩隻產品年內的業績回報均在15%一線,雖然光大精選最新的0.70億元規模與15.77億元的光大優勢看似不在同一規模陣營,但兩隻基金在持倉風格上卻如出一轍。

以光大優勢爲例,基金經理今年以來對於科技、醫藥、白酒三大機構抱團股票涉獵甚少,相反持倉多以低風險且滯漲的央企藍籌類股票爲主,明顯體現出其在結構性牛市中偏保守的心態。三季報中的前三大重倉股神華、保利、平安年內表現極其有限。以年內三期財報中兩居十大重倉股首位的中國神華爲例,其年內至今的漲幅僅約爲5%。與此同時,其在持倉上也較爲平均化,持倉佔基金淨值比主要集中在3%~4%之間。

對比來看,另一位老將魏曉雪的從業時間則接近8年,曾經的代表作光大新增長的任職回報接近260%。從年內業績表現來看, 目前在管的兩隻基金產品的淨值表現均突破50%一線, 並且成功布局了伯特利、堅朗五金這樣的牛股。但是,魏曉雪多年積累的知名度似乎有限,這一情況直觀地體現在其年內新品均未達爆款標準。

《紅週刊》記者注意到, 開年迄今,魏曉雪已經掛帥了光大保德信研究精選和光大保德信消費主題兩隻產品,而公司所發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也僅爲三隻,可以說公司對其還是抱有很大期待。從新基金成立公告看,消費主題的首募金額約爲11.91億份,而研究精選的首募金額約爲20.47億份。然而即便將兩者的規模加總,合計30億的總量依然未達到行業內普遍認可的爆款基金50億門檻。究其原因,除去公司並不處於頭部公募行列之外,魏曉雪本身的投資風格並不鮮明或有一定關係。其管理的光大新增長主要以成長股佈局爲主,而消費主題必然主要佈局偏藍籌類的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等板塊。表面上看似全市場覆蓋,但這種佈局反而說明基金經理的“投資特色”並不鮮明。

“股弱債強”現象明顯

權益時代亟待改變

除去基金經理團隊存在明顯“短板”外,《紅週刊》記者發現,光大保德信的基金產品線也存在明顯缺陷。就權益類產品來看,雖然公司目前的產品數量約爲16只,如果剔除掉量化產品外,被動權益類基金的數量爲零,這意味着公司已經放棄了對近年來大熱的ETF類產品的佈局;同時,就主題類主動權益產品來看,公司當下也缺乏醫藥、科技、新能源車、滬港深等近年來大熱的品種,而消費類主題也不過是今年纔出爐而已。

對比來看,公司存續的主題類權益基金基本屬於上一輪A股牛市時的熱點,比如一帶一路、國企改革、銀髮商機等等。但是這類主題如同互聯網 類似逐漸在二級市場中過時,從而也連帶相關主題公募熱度不再。其中最爲明顯的例子就是光大一帶一路,Wind資訊數據顯示,該基金今年三季度末的最新規模僅剩下2.74億元,同時該產品最新年化收益約爲5.74%,這一水平在同類產品中僅僅排名中游。從產品重倉股來看,科技股在其中佔據了頗高的分量,這一點上似乎與科技主題類的公募區別不大。

這種前熱後冷的“創新”變化背後,《紅週刊》記者注意到,這或許和基金公司高層的頻繁變更有着直接的關係。11月7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告公司董事長變更,原董事長林昌卸任,由劉翔出任代理董事長。此前8月1日,公司的副總經理李常青也因個人原因離任;而今年引發外界廣泛關注的是總經理的變更,在2月份,林昌曾經接替包愛麗出任公司的代總經理,之後的7月份,劉翔又出任公司總經理一職。

包愛麗管理光大保德信基金大約3年半時間,這位昔日在國投瑞銀曾輔佐尚健高舉創新大旗的女將,在光大任總經理期間對於權益類產品的發展似乎思路不多,直觀體現在近幾年權益類產品的創新乃至於權益類基金經理的引進和現有人員潛力挖掘力度不足。以前文提到的魏曉雪爲例,實際在今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她僅僅管理着光大新增長一隻產品,這與同業稍有名氣的基金經理普遍“一拖多”現象明顯不同。

此外,從公司兩大類產品的發展來看, 光大保德信基金還存在明顯的“重債輕股”問題。2015年開始,公司通過做大固收類產品而在規模上實現了彎道超車。在包愛麗擔任總經理期間,公司基金資產淨值規模由2016年3季度末的461.27億元增長至2019年4季度末的861.13億元,增長了399.86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由121.72億元增長至297.64億元,增長幅度144.53%,貨幣型基金規模由162.25億元增長至394.75億元,增長幅度143.30%。

但是,權益類基金的規模着實在公司的整體體量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配角角色,天相投顧的數據統計, 從去年的四季度末到今年的三季度末,光大基金的權益類資產規模分別爲169.30億元、161.65億元、188.88億元、201.82億元,整體看雖然有小幅增長,但規模上升的幅度卻頗爲有限。

綜上所述,在數位明星基金經理離開、新的董事長就位情況下,公司接下來是否會在瘸腿的權益產品領域集中發力呢?對此,《紅週刊》記者將持續關注。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