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親友慟別張毅 遺孀楊惠姍:我再也摸不到你
「琉璃工房」創辦人、金馬獎最佳導演張毅本月1日病逝,享壽69歲。20日上午10點在佛光山臺北道場舉辦《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追思紀念會,並首度曝光張毅生前最後影像,在逝世前2個月仍憂心文化傳承,特別抱病錄影,謙虛說道:「這一路下來我自己很慚愧,但我們會全力去做」。遺孀楊惠姍則在追思會上,公開她寫給張毅的家書《燈開着》,用字真切動人,展現不捨心情;女兒張源則在臺哽咽致詞,緬懷父親。最後家屬站在臺前,上百名親友則依序獻花,雙手合十向楊惠姍和張源等家屬致意,送上安慰的擁抱,一同送別張毅最後一程。
追思會場所有佈置由楊惠姍親自操刀,現場以張毅生前最愛的竹子和筆墨真跡佈置,亦成列他經典的《自在》系列琉璃作品。家屬也遵從張毅的遺願,大體火化後安眠於佛光山萬壽園,友人也透露張毅的翠綠色骨灰罈正出自於琉璃工房,不過由於骨灰罈與放置空間有尺寸落差,因此楊惠姍日前強忍悲傷修整,全心全意爲丈夫圓滿一生。
女兒張源哽咽致詞,緬懷父親。(圖/吳鬆翰攝影)
遺孀楊惠姍在追思會公開寫給張毅的家書。(圖/吳鬆翰攝影)
楊惠姍與前來悼念的親友及李行(右圖)擁抱致意。(圖/吳鬆翰攝影)
張毅爲了在影片上呈現元氣模樣,楊惠姍還特別爲他上妝,讓氣色好一些。他坦言文化是一件很深沉的事情,「我自己不是文化專家,談中華文化,素養也不夠,但爲什麼我老愛談文化這個題目,主要是因爲對整個社會經常有一種不安。電影11年、琉璃工房33年,這一路下來我自己很慚愧,我努力希望每一件做的工作是能夠改變這個社會的態度,並讓社會價值觀念提升,也讓我們有信仰。」
楊惠姍率家屬向前來悼念的親友致意。(圖/吳鬆翰攝影)
他自認能力微薄,也不認爲自己可以扛得住這個大旗,「雖然不太容易,但是我們全力去做,琉璃工房希望能永遠改善人心、改善社會。長期而言,我們做了很多努力,說不定是自以爲是、瞎子摸象,摸到哪裡算哪裡,但是在我出生在戰後的這個年代,其實對民族未來充滿憂心,今天還有誰是關心所謂的文化,我想大概只剩下我們這些沉重包袱在身上的這一代吧。」
張毅追思紀念會全景。(圖/吳鬆翰攝影)
楊惠姍擔心情緒潰堤,因此以文字抒發思念之情,她寫道「謝謝讓我的人生不一樣」,憶起最後一次2人經過陽明山、北投到天母,沿途生病的張毅一直說想看竹子,還問「不是要帶我去看竹子嗎?」讓楊惠姍也難受表示「我多麼想帶你去,可是不行啊」,最終沒有成行,是張毅生前的遺憾。追思會上也放上夫妻倆的生活點滴合影,「這段時間整理我們的照片,你不是在旁邊看着我,我一面看一面哭,再也不會有這個畫面了,雖然大家都會說,他還是在妳旁邊看着妳,在妳背後陪着妳,但是就是不一樣啊,我再也摸不到你,我想抱你親你啊」,文字搭配《玉卿嫂》的配樂,深厚感情讓全場感動不已。
旅居美國的女兒張源則哽咽說道:「看到你們的淚眼,我想我爸爸應該會皺着眉頭,用一種心疼又有一點想安慰大家的表情說『到底怎麼回事呢?』」她形容張毅是個謙和有風度、努力爲大家着想的人,並猜想張毅現在應該坐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圖書館裡,不停止閱讀,也不停止學習。最後張源感謝在場親友:「謝謝大家今天來,跟我的家人一起,禮讚父親這與衆不同的一生,我們全家會一起帶着父親的精神與信念,自在前行」。
張毅多年好友石靜文也透露下月14日張毅冥誕時,將於琉璃工房博物館舉辦藝術回顧展。此外,日後也將安排他的紀念影展,並規劃文學刊物專題,「因爲他和楊惠姍第一部電影《玉卿嫂》當時上映後,因爲版權關係很難再見天日,不過這次我們已經都聯絡好了,至少會有一次放映」,另外一部動畫片《狗狗傷心志》也將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