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築初體驗:著名建築VS冷門景點

山西佛光寺大殿前的夕陽

黃金週山西人多不多?多。五臺山五爺門口短短一公里開了一個小時,懸空寺放票一小時即停止售票,雲岡石窟著名的第3窟前得排隊通過且不能停留。與此同時,人少的幾處也出乎意料。雙林寺鎮國寺南禪寺,同一時間的遊客不過10來人,與它們的美學歷史地位呈現出有意思的反差。即便是名氣稍響的佛光寺、山西省博物院,國慶節期間也沒有人潮擁堵,大體是個普通景點的日常樣子。

再說說交通。上面提及的幾個重要景點之間缺乏公共交通連接,鄉鎮縣,都並無其他值得停留的逗留,再加上每一處古建都值得花更多時間細看,所以自駕的點對點旅行是最高效、也最愉快的,省去不少乏味的路上時間。除了太原城內正在進行地鐵建設,部分出城路段有些擁堵外,大部分高速、省道、縣道和鄉道都維護較好,停車位也並不難找。

海內外不止一家“雙林寺”。比如新加坡就有一座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雙林寺,也是獅城重要文物。位於山西平遙城西南橋頭村的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後更名爲雙林寺因取自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時“雙林入滅”之意。

我們在夕陽時分走進雙林寺,門口有兩塊石碑。第一塊和建築融爲一體,是山西省人民委員會於1965年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另一塊立於正門前方,是1988年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雙林寺現有廟宇是明清兩代營造,建築古樸之風尚存,但畢竟不夠雄渾。廟宇外圈有矮城牆圍繞,也是後世爲了保護寺廟而建。正因其低調的外貌,邊緣的位置,“文革”時期當地村民將其改爲“糧倉”,在保衛糧倉的號召和掩飾下,雙林寺最珍貴的寶貝,那些從北宋一直到明代的兩千多座彩色泥塑被保存了下來。與這些歷代無名匠人留下的雕塑珍寶相比,寺內的唐槐、宋碑和明鍾竟然都被搶走了風頭。

向低矮的城牆門洞投射第一眼,就能看到立於天王殿外側那四尊金剛神。他們眉宇間威嚴凜然,身型動態逼真,卻又不失匠人塑造的人類感情神態,加上黑色琉璃做成的瞳仁,整個兒活了起來。

雙林寺的韋陀像雙目炯炯有神,身姿挺拔又具有動態,栩栩如生。

這種入世感,同樣出現在觀賞羅漢殿的十八羅漢和千佛殿裡的韋陀塑像時。大多數宗教場所的塑像,都會給人以威嚴、超凡脫俗或是全知慈悲的感覺,觀看者忍不住對神性產生敬畏或嚮往。而這些宋塑風格的羅漢和韋陀,表情豐富、每個都性格鮮明,或思忖或生氣,衣飾鮮活,黑琉璃瞳仁閃爍着人世間的情態,教人不禁疑惑, 這比歐洲文藝復興還早幾百年的塵世美感,後來都去哪兒了呢?

在這尊韋陀像旁邊的,就是左腿自然下垂,右腿屈腿坐塌之上,睥睨衆生的同時又有着高人般灑脫神態的菩薩像。如果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看過北宋彩繪木雕文殊菩薩像,以及遼代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就能感受到這種塑像風格的內在一致,相比法相莊嚴,這種世俗化的風格叫人過目不忘。

爲了保護泥塑的顏色,所有的殿內都沒有照明。趁最後一點斜陽,我們仔細辨認每一尊塑像和褪色的牆上壁畫。寺內工作人員提醒說,也有一些人會趁着下雪天來,因爲有自然反光,可以看得更仔細。平遙旺季是5月-10月,冬季過來,淡季裡看雪景和雪景反光中的泥塑,是個值得考慮一下的建議。

告別雙林寺,我們趁天黑前開往半小時車程外的鎮國寺。鎮國寺是平遙古城2009年當選爲“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城二寺”中的二寺之一,另一個自然就是雙林寺了。

鎮國寺牆繪

相比平遙古城的摩肩接踵和偶有遊人的雙林寺,鎮國寺更是寂寥。鎮國寺原名京城寺,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萬佛殿的殿內牆壁滿布彩繪壁畫,用明清的社會生活場景講述佛祖涅槃故事,人物和民俗的細節彷彿組成一幅幅風俗畫,不過一些人物面部已遭破壞。倒是走廊裡兩幅小鬼神氣活現,深得人類的情態精髓。殿內還保存有11尊五代彩塑,是除敦煌外國內寺觀僅存的五代雕塑作品。不過因爲雙林寺的泥塑太精彩,這一組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當最後一縷夕陽照在藍色琉璃瓦、鴟尾和脊獸上時,我們也就此作別這個冷清的世遺地。

前往南禪寺的一路,也是逐漸進入五臺山地理範圍的過程。沿途田地裡的玉米、高粱、麥子都已經成熟, 野菊花和蘆葦搖曳生姿,頗有幾分秋色。當初,樑思成林徽因騎着騾子進山,遍尋唐代古建,找到了佛光寺,卻因種種原因錯過南禪寺。如今我們慕名而來,私心裡認爲,就這樣偏僻難尋挺好。畢竟,正因爲是這樣的鄉間小廟,文字鮮有記載、地處偏遠,才躲過公元9世紀的會昌法難,逃過10世紀的周世宗滅佛,再加上躲過火災和地震的一點運氣,才留存至今,將亞洲最古老木結構建築定格於公元792年這個時間點。

全國僅存的四棟唐代木結構建築全部位於山西。其中,南禪寺和佛光寺因爲屬於五臺山的輻射地區,相距不遠,安排在同一行程裡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南禪寺爲中國現存最早主體爲舊構件的木結構歇山式建築

通往南禪寺的鄉間小路也修成窄窄的水泥路了,不過四周還是一片農田,路上也會偶遇趕着騾車的農人。寺院位於一處高出周圍的小土丘上,於1953年首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學者在大殿的樑上發現“因舊名旹(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的題記,門口現在立有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南禪寺屋頂的坡度是1:5.15,是已知中國木構建築中最平緩的。不過,對於南禪寺於1970年代的“恢復唐風”修復,比如加上唐式的鴟尾,剔除後代增改部分,學界有諸多爭論,主持南禪寺大殿修復工程的祁英濤後來也有著書反思。

是儘可能保留現狀,還是根據不確鑿的資料去恢復某一特定時期風格(唐風),網上也有很多討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威尼斯憲章》和《奈良宣言》在關於“真實性”上,從不同側面有很好的論述,值得感興趣的多加研究。說到這裡,會忍不住回憶參觀奈良唐昭提寺時的經歷。唐昭提寺於2000年大修,寺方將10年的“落架大修”製作成視頻和模型,每一塊拆解下來的木頭均標號,20000餘塊木料全部拆解、一一查驗修補。日本人認爲,按照原樣替換的木結構,不是“新的”,而是“舊”的。說自欺欺人也好,說。中日不同的新舊觀也可見一斑。

南禪寺不收門票,進寺登記即可。參觀時,正有三兩工人提着水泥桶對外面的院牆進行修補。看門的男子看上去是本地人,也和遊客強調:我們是座小廟。遊人指着柱子和雕像問朝代,他只是很簡短地回答:唐的。遇到對着泥塑拍照的遊客,更是如臨大敵。這應該和1999年和2011年的兩次偷盜(其中一次爲強搶)有關。1999年那一次,寺中珍貴的兩尊菩薩被盜,至今下落不明。2011年,寺內一枚石塔、唐代石獅及角獸一塊也遭遇盜竊。那之後南禪寺曾關閉一段時間,如今正殿裡裝上了鐵柵欄。

在後開的修繕中,山西南禪寺加上了唐風的鴟尾

因爲剛剛經歷過雙林寺的震撼,沒想到朝聖建築的我們又被南禪寺內的幾尊唐泥塑驚掉了下巴。殿內狻猊 (青獅)、白象,尤其是西面一尊天王和脅侍菩薩最爲引人注目。因爲視角原因,天王和脅侍菩薩二人手碰在一起。兩者表情仿若通曉所有世間情感,天王神氣活現,遠非可怖,更沒有盛氣凌人,菩薩面露喜樂,感覺下一秒就要向你走來,這樣的藝術表現力根本不差羅丹。然而這在當初,這不過是間鄉村佛堂,匠人都沒留下姓名。這些泥塑給人的感動並不是宗教意義上的,而是美學意義上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歷史的大戲中,你彷彿看到一個小角色憑藉長壽和“透明”,在離奇的命運中,最終成爲了故事講述者,爲某種基調一錘定音……

作別南禪寺,我們前往名氣更響的佛光寺。對比兩者建築體量,瞬間就明白爲何南禪寺是讓人放心不下的“遺珠”,而佛光寺從建築角度來講,是真正能與奈良東大名寺和唐昭提寺類比欣賞的珍品。判斷早就由專家作出。佛光寺大殿是樑思成口中的“ 中國建築第一瑰寶”,被認定爲爲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也是中國第二古老的唐木結構建築(比南禪寺晚75年)。現場感受來說,它雖爲單檐廡殿頂,但給人的震撼絕不亞於奈良東大寺的重檐廡殿頂。

佛光寺“面對一座大院,周圍有二三十棵古鬆環繞”

爲什麼這說呢?首先,佛光寺建於一個小土丘上,如樑思成所記錄的“面對一座大院,周圍有二三十棵古鬆環繞”,從低往高走,忽遇體型巨大,結構精巧的七開間廡殿頂,的確很難形容那種震撼的觀感。其次,佛光寺內部的天花板採用的是“平闇”技術。聽上去很技術流, 具體說來是天花板用天花枋組成木框,框內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這樣就不用露出房屋的樑架,視覺上也舒適高級很多。使用同樣手法的,還有擁有“世界上最大木質建築”的奈良東大寺的天花。不過日本對此有另外一個稱呼,叫組入天井。東大寺現存建築是1709年重建的,相較之下,更覺佛光寺的珍貴。

因爲光線不好,室內不採用人工照明,對比雙林寺和南禪寺的泥塑照片,會感覺照片有種增強現實的效果。爲了讓遊客能更好地體會應縣木塔已經關閉的二層以上空間和泥塑,景點周圍的VR館廣告也如火如荼。

那爲什麼還要去現場看呢?因爲只有在現場,你才能感受到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那種聯繫。像南禪寺和佛光寺這樣能“活下來”的幸運兒,不少地處偏遠。此前的雙林寺、鎮國寺,也位於城鎮邊緣,建築彼此之間分散。而香火始終旺盛的五臺山,沒有逃過一次歷史上的滅佛運動。一一造訪對比其地理環境之後,似乎對歷史的進程有了那麼點淺薄的感悟。

佛光寺正殿門前

即便是開車抵達不成問題的今天,很多古建訪客稀少是常態(恆山懸空寺除外)。這裡倒不是要爲古建本身吆喝客人。這些建築沒有必要回到聚光燈下,不過保護修繕工作如何跟上是管理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

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門口,如今修建了寬闊的塔前廣場,一輛帶雲梯的消防車長期停在附近,政府想必花了相當一部分投入。不過只有站在它面前時,你才能看到柱子上如何爬滿了甲蟲,而麻燕的糞便又是如何污染環境的同時驅散蟲害……也只有到了現場,你纔會深深感受到這些建築不是“死”的,也沒有照片中的那種讓人誤解的永恆感。感受到它們是活的,還在不斷變化,它們的脆弱和美感一樣強烈,這可能是旅行含混不清的意義中最清晰的一點吧。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是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