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當「失格旅人」了!赴日旅遊必須注意的10大禮節

記者遊琁如/臺北報導 日本一直是臺灣人的熱門旅遊勝地,然而近日來卻傳出臺灣旅客赴日旅遊自駕遊肇事不斷、參觀東大寺因大聲喧譁而引發日本人抱怨。對於相當重視禮儀的日本而言,確實有不少旅行日本必須留意的禮節行爲,《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專門辦理臺日觀光交流事宜業務的J&T CONTENTS(株)社長鍾雨欣建議旅行時需遵守的十大禮節,旅客赴日時不妨參考。延伸閱讀:大聲喧譁、滯留不走 臺客逛日本東大寺醜態網友全都錄                  失格行爲沒改進!石垣島車行再聲明:臺人肇事率高40倍                  預約了經常不來 京都知名餐廳廣川」拒絕臺灣客訂位▼到日本旅遊,有不少旅行時仍需遵守的禮節。(圖/記者遊琁如攝)1、搭乘大衆交通工具時不可講手機、也最好別在車上飲食有經驗赴日旅遊的旅客應該都知道,在日本的電車禮節之中,入車門後幾乎所有乘客皆會將手機轉爲震動,在車上不可有電話交談聲響,最好連簡訊、通訊軟體的「登登登」聲音都別發出。此外,雖然搭乘電車並無明文規定,但極度害怕妨害他人的日本人天性使然,在電車上也都會盡量避免飲食。▼搭乘大衆交通工具,最好別在車上講電話。(圖/記者遊琁如攝)2、在餐廳吃完餐點必定道謝纔會離開其實臺灣人生活中已經有極好的生活習慣了,生活上搭乘公車或者購物等皆會道謝,然而日本人的道謝似乎更上一層樓。鍾雨欣表示,因爲在日本不需付小費,因此在各種大小餐館用完餐後,日本人必定會附上一句「感謝招待」纔會離開,「在日本,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如何。」3、在餐廳用餐,若沒吃完可以特別向店家說明:「不是不好吃,是我真的吃不下了。」嚴謹的日本廚師,是非常在乎客人對自己做出的餐點評價的,因此把自己決定的餐點吃完,是對廚師的基本尊重。鍾雨欣建議,旅行時常有想嘗的食物很多,點餐後卻發現吃不下的情況,不妨跟店家說明;「不是不好吃,是因爲真的吃不下了。」以免在廚房的廚師看見裝有剩餐的盤子,留下傷心的眼淚...

4.在路上不要邊走邊吃這應該算是日本人生活中的「潛規則」,其實並沒有任何地方明文規定不可以邊走邊吃,但生性害羞的日本人是不允許自己邊走邊吃的醜態被看見的,頂多是在路邊喝個飲料、冰淇淋等,就已經是極致的表現了。因此臺灣旅客若赴日,若不想被認爲沒有禮貌,不妨特別留意。5.住旅館的時候,鞋尖的擺放必須要朝外只要必須要脫鞋的場合,日本人皆會在脫鞋後,把鞋子整齊擺放,並且讓鞋尖朝外,尤其是居住日式旅館時,這項日本禮儀顯得格外重要,「這點女孩子要特別留意,因爲這是判斷女孩子是否有家教的重要關鍵。」▼住旅館的時候,鞋尖的擺放必須要朝外。(圖/記者遊琁如攝)6.開車不要隨便按喇叭在臺灣開車時,不少人在路上會用輕按喇叭的方式來提醒用路人周邊來車,但在日本「按喇叭」的人極少,多數人皆會耐心等待,並且尊重交通規則讓行人先過馬路。雖然是否需要按喇叭完全都憑個人判斷,但自助旅行若選擇駕車,不急躁、守規矩和耐心,也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方式。7.參觀景點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導覽解說時更不可在底下交談在接受寺廟或景點導覽時,不少臺灣旅客喜歡在底下竊竊私與或者談笑,在日本人心中,這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舉動。其實這基本禮儀並不限臺灣或者日本,這是放諸四海皆如此,卻總是容易被忽略的旅行禮節。▼參觀東大寺時,不少臺灣旅客因興奮而發出太大聲響,這點也必須避免喔。(圖/記者陳浚錡攝)8.上廁所衛生紙投入馬桶,女生會開音姬居酒屋的拖鞋也有分 不能把外場的拖鞋穿入浴廁內 相當重視浴廁舒適度的日本人,有暖便坐、沖洗前後等設備,對使用公共廁所的女性而言,遮羞的「音姬」是最重要的。爲避免大小號時聲音被聽到,多數人都會於如廁時按下音姬,讓機器傳出的音樂聲鳥叫聲掩蓋聲響, 此外,在日本的廁所衛生紙幾乎均使用可分解式,可以投入馬桶內沖掉。而其中居酒屋的入廁禮節也相當重要,多數居酒屋會準備入廁的拖鞋,這部分千萬別搞混了。9.用完餐後,筷子會橫放於面前 用餐的禮節也是日本人判斷此人是否有教養的重要依據,鍾雨欣分享,在日本特別要注意的是用完餐後的筷子擺放方式,並非放在桌上或者碗盤上,必須橫放於筷架上,或者完整收放於原本包裹筷子的餐套中,纔不會失禮。10.拍照時不要拍到路人的臉,進入店家拍照也必須先詢問日本人是非常介意隱私權民族,因此到各風景區旅遊時,看到可愛的日本小孩或穿着特殊的日本人,千萬別隨意拍照,以免引起對方不快。若是進入喜歡的店家,想要隨手拍照,也必須先詢問過店主才能拍攝喔!▼拍照時不要拍到路人的臉,纔是尊重的行爲。(圖/記者遊琁如攝)若要說起日本的旅行禮節,其實怎麼談也談不完,「日本人是相當注意別人眼光的民族,所以在乎的禮節再多。」鍾雨欣表示,多數的臺灣人赴日旅遊,還是保有極好的教養和水準,而不論至何處旅遊,只要抱持多觀察、細心尊重當地文化的心情,便不需要害怕失禮,也能開心享受與臺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