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兇嫌判精障多逃判死 學者:維持治安非司改重點

長榮大學大馬僑生遇害身亡,師生髮起追思活動,出席者在追思牆前獻花致意。(本報資料照)

大馬女僑生在臺遭殺害,父母盼兇嫌處極刑,但我國近年多起隨機殺人事件,犯嫌都被認定有精神疾病,判決多呈無期徒刑或無罪定讞,而總統英文執政後,疾呼投入司法改革駭人兇嫌卻未遭判死,司法正義屢遭質疑與批評。學者認爲,相關事件與司改連不上,本身就是問題,且嚴懲與維持治安,更從來不是司改會議重點

鍾姓大生在臺遇害,震驚馬來西亞社會,總統蔡英文第一時間出面道歉,政大法律副教授廖元豪直說,「道歉沒有用,除非能擔保警察不會吃案」。

至於蔡政府上臺後,不斷強調要進行司改,蔡英文更強調會建立「迴應人民需求的司法體制」,但近年發生多起駭人聽聞的隨機殺人事件,包含小燈泡案、隨機殺警案等,兇嫌皆以具精神疾病爲由,而未遭判死,批評聲浪不斷。

「相關事件與司改連不上,本身就是問題」,廖元豪指出,民進黨推動司改的結果,與民衆認知與期盼有所違背,「不是滿足民衆要制裁壞人感覺」,主要是法界,尤其是學界,習於採取保護被告、重視人權思維,包含他自己在內,常倡議刑期無期,不過如何給予犯罪者應得制裁,司改討論非常少,這的確不是法學界的訓練

廖元豪提到,法律圈在思考執行法律的層面上,都非常小心,不希望污名化被告,所以並不喜歡嚴刑峻罰。我學界嚮往北歐國家罪犯犯下重罪,關在監獄裡的待遇甚至比住在飯店還好,即在於監獄被認爲是矯正教化地方。但這與臺灣民衆在乎的「重懲」、「罪有應得」可能有距離

廖元豪說,至於隨機殺人相關社會事件與判決,相關討論就算沒有與司改連結,也應當與警政連結,警政應該與司法結合在一起,但在司改國是會議討論也卻不夠多,「這是落差,會被人以爲,我們關心的都是被告,或是願意原諒被告的人」,像是小燈泡媽媽王婉諭, 就是在傷心之餘,仍能表示「反對大衆除之而後快的心裡」,才成爲司法國是會議代表。其他主張重懲罪犯的被害人家屬,就未必會成爲司改關注焦點

廖元豪並指出,談到司改,還是得與民進黨發展合併討論。民進黨與律師圈、法律學界十分友好,但與警察的關係則相對疏遠,因此當社會大衆期盼並討論能制裁罪犯時,民進黨與法律學者、辯護律師的關係近,思考邏輯比較像,都傾向不要判死,「嚴懲罪犯與維持治安,從來都不是司改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