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阻青少年意外死亡“第一殺手”?――河北獻縣5名小學生溺亡事件調查

新華社石家莊5月25日電 題:如何遏阻青少年意外死亡“第一殺手”?――河北獻縣5名小學生溺亡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楊帆

“河北滄州獻縣5名兒童村邊坑塘溺水身亡”的消息,近日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記者採訪瞭解到,5名女孩最小10歲、最大13歲,就讀當地同一所小學,週末相約在村邊水塘玩水後不幸溺亡。

溺水是我國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殺手”。一面是主管部門預警頻發、學校安全教育緊抓,另一面是各地事故屢發、校外遭遇風險難控,真正有效遏阻“第一殺手”仍需多方形成監管合力

週末相約玩水 5名女孩溺亡

滄州市獻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大隊長長青介紹,孩子出事水域周邊沒有監控探頭,警方經調取村莊周邊其他點位監控視頻,通過詢問死者家屬、關鍵目擊證人劉某良、報警村幹部現場參與救援人員等18人,查明瞭相關情況。

22日(週六)午飯後,小留住屯村女孩王某雅找到同村女孩王某鐲,二人騎自行車來到韓村找女孩劉某園。3名女孩隨後去找劉某雪,劉某雪正表妹劉某涵表弟劉某良(男,12歲,劉某涵親哥)一起寫作業,家中當時沒有大人。

隨後劉某園提議“大家一起去��水玩”。15時左右,6個孩子來到韓村東南方向一處水塘,5個女生開始脫衣服準備下水。劉某良因覺得“她們都是女的我是男的不方便”,於是返回家中。

約半小時後,劉某良回到水塘,發現王某鐲漂在水上,其他4人不見蹤影,急忙跑回村裡叫人救援。多位村民和韓村鎮派出所民警隨後趕赴現場,相繼將5名溺水人員打撈上來,經搶救無效均死亡。

當地通過對在校學生、附近村莊兒童進行排查後,無其他兒童溺亡。這5名溺亡女孩最小10歲、最大13歲,均是韓村鎮恩美小學學生,遺體後被家屬認領回家。

事發後滄州市縣鄉三級共同展開相關工作。一是入戶做好家屬情緒穩控和心理疏導,依法依規依政策給予幫扶救助。二是做好隱患排查工作,在全市範圍展開防溺水安全隱患排查,對有水坑塘、河道、溝渠登記造冊,加密補齊警示標識

5人都不會游泳 學校曾開展防溺水教育

記者採訪瞭解到,孩子出事的水塘,屬自然形成坑塘,水面面積500平方米左右,大部分爲0.5米的淺水區,水深2-3米的區域有200平方米左右,事發前水塘周邊有不止一個警示牌

“民警調查發現,5個孩子都不會游泳。孩子家長都在本地工作,均不屬於留守兒童。”李長青介紹,事發水域不深,水質也比較清澈,但5月水溫還是比較低的,救援人員都是成年男性,他們反映下水後時間長了受不了。

當地教育部門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事實上,爲應對今年“五一”假期學生溺水風險,4月2日前後曾組織各學校在課上觀看防溺水教育視頻,節前兩次發出《致家長一封信》,5月全縣多次安排安全教育活動,但還是發生了這樣的悲劇。

目前,當地對全縣範圍已排查出的822個坑塘將加密警示牌和標誌,並通過電視臺、自媒體、農村大喇叭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防溺水安全內容校內課堂開展安全教育之外,已經開展招募家長志願者隊伍工作,同時各學校將安排教師展開家訪,共同織密安全網”。

“第一殺手”屢屢作案 遏阻需形成合力

據國家衛健委公安部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5.7萬人死於溺水,少年兒童溺水死亡人數佔總數的56%,平均每天有88個孩子因溺水死亡。溺水是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殺手”。

“事後我們反思,如何才能讓安全教育真正引起學生、家長的重視。現在校園外的安全隱患較多,很難單純依靠學校教育讓孩子做到‘不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該做的事情不做’,可以說‘防溺水’是一個系統工作。”獻縣教育部門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認爲,無論是在中小學還是大學階段,設置游泳教育內容都具有現實意義。但通過該案調查發現,目前基層“防溺水”工作的主要目標仍是讓孩子“遠離水”――課上教育孩子們要“遠離水”、課後各種形式告知家長要讓孩子“遠離水”,存在只能“堵”無法“疏”的矛盾。

“近年來各種監管措施上馬,不管城裡還是農村,大部分孩子都被迫離水遠了,但玩水對孩子是有吸引力的。”當地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獻縣有中小學校173所、學生近10萬人,目前全縣只有縣城一所游泳館,沒有條件學游泳、學自救。

河北世紀方舟律師事務所律師潘珂驊表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在“防溺水”工作上監護人、政府、學校等需要形成監管合力:一是創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通過開展震撼教育、觀摩現場等形式讓學生“入腦入心”;二是多措並舉做家長工作,避免以簽訂責任書等“形式主義”做法代替監督管理;三是打造安全防護體系,排查處置河湖坑塘安全隱患,實現多方人員齊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