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官員:存準率仍有較大調整空間

2018年以來大陸降準情況

人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3日刊文指出,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代表貨幣政策立場變化,不能用其判斷貨幣政策的「鬆」與「緊」。他還說,「與國外比較中國存準率仍然較高,具有較大的調整空間,可操作性強」,預示2020年人行將會繼續操作降準工具

爲緩衝經濟增速快速下滑,中國人民銀行6日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2018年初至今人行已降準9次。在當前大陸面臨結構轉型、中美貿易戰局起伏不定情況下,有機構預估人行2020年將降準2~3次。

阮健弘等刊登在債券雜誌文章表示,調整存準率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流動性供給普惠性,增強流動性的穩定性,降低融資成本及流動性調節的操作成本。文章重申,應客觀看待存準率此一政策工具,作爲流動性調節工具,其運用方面要與其他政策工具配合,另一方面要與流動性需求相適應,不能僅通過存準率的調整來判斷貨幣政策的「鬆」與「緊」。

文章舉例,人行2003年至2008年共21次上調存準率,但目的不是爲了收緊流動性,而是對衝過量的流動性。近年人行連續下調存準率,但這並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寬鬆,而是以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全面補充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流動性。

文章表示,從國際比較看,目前中國存準率仍然較高,具有較大的調整空間,可操作性較強。中國商業銀行法定存準率的基本區間爲7.5~13%;美國聯準會對大部分存款執行0或3%的法定存準率;歐洲央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區間爲0~1%;日本央行法定存準率的區間爲0.05%~1.3%;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未實施法定存準率政策。

文章還說,目前不適宜用大幅擴表的方式提供流動性。流動性調節政策工具選擇不存在固定的範式,要結合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特徵和經濟發展對流動性的需求選擇最適宜的政策工具。由於人行資產規模較大,進一步調整資產負債表在操作頻率方面存在一定約束,因此目前通過調整法定存準率調節流動性是合適的選擇。

文章認爲,未來中國可在「三檔兩優」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框架下調整改善法定存準率,綜合運用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爲實體經濟提供長期、穩定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