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易跌倒?身體「藏6警訊」跌過一次壓力更大!

老人中樞控制能力較低,都是引發跌倒常見的原因。(圖/翻攝自pixabay)

文/羅明哲

老年人步態的特點是:肌肉骨骼關節韌帶的退化或功能損害。特別是股四頭肌力量下降、下肢肌肉收縮力量下降,腳跟着地腳踝膝關節的彎曲動作變慢。髖關節未充分伸展,導致行走緩慢、步幅變短、腳擡不高、步伐連續性與平穩性變差現象。以上異常步態,皆與老年人跌倒的危險性密切相關。

步態和心理也會產生影響心情好的時候行如風,心情不好的時候走路,會拖泥帶水。急躁或分心時,很容易被外在環境影響而跌倒。曾經跌倒的人會因爲害怕再次跌倒及恐懼等因素,導致病人身心壓力而改變步態。

老人爲何容易跌倒?

這些感覺訊息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後,都會影響人體包含平衡、行走、移動等動作功能。由於老年人的視力聽力、損失下降,對身體動感和位置都會下降,造成迴應的能力下降、時間延長、平衡及協同運動的能力也下降。再加上老人的中樞控制能力較低,都是引發跌倒常見的原因。

跌倒的內在身體因素

①神經系統疾病腦部病變、中風帕金森氏症小腦病變、神經疾病。

心血管疾病:體位低血壓、缺血貧血、認知障礙阿茲海默症

眼部疾病︰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

④肌肉骨骼疾病︰退化性或風溼性關節炎骨質疏鬆、足部疾病。

心理因素︰沮喪、焦慮、情緒不佳、害怕跌倒、獨居與社會隔離。

⑥其他:身體機能如肢力、視力、聽力、感覺系統的退化、睡眠障礙。

▲年紀大於 65 歲的老年人跌倒風險較高。(圖/pixabay)

那些疾病會走路不穩

①小腦萎縮:由於小腦的神經細胞被破壞或萎縮而發生症狀。身體的肌肉會不隨意地收縮,造成肌肉變形,關節出現僵硬現象。腦部無法準確協調肌肉運動,導致身體動作逐漸失控而難以運動。走路步伐不協調,站立時不能維持姿勢,走路動作搖搖晃晃。

腦性麻痹:爲一種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產生腦部病變,造成控制動作的腦細胞受到傷害,而引起肢體運動功能多重性的障礙,易引起關節攣縮、肢體變形,走路及穩定性差。

③帕金森氏症:爲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的退化性失調,主因爲腦中控制運動的細胞遭到破壞,而產生各種動作的障礙。身體無法伸直、肢體動作僵硬遲緩、靜止時顫抖、走路姿勢與步態不穩定。

④阿茲海默症:爲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的退化性疾病。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爲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中期會出現遊走或走失的問題,晚期會出現行走困難。

其他

①年紀大於 65 歲的老年人及小於 6 歲的孩童;其中高齡女性跌倒比例高於男性。

②貧血、營養不良、虛弱、頭暈。

③過去曾跌倒者。

④服用會影響意識或活動能力的藥物,例如精神類與心血管藥物。

針對走路有障礙,可提供的輔具,包含行動用的輪椅矯正鞋、義肢特製車輛、助行器柺杖、足部副木及鞋墊等,種類非常多。使用輔具行走,一般會減低步行速度,但是行動輔具,例如柺杖和助行器,可減少關節疼痛的負擔,而增加整體穩定度,改善老年人的步行穩定度。

本文摘自《走對路少生病》/ 羅明哲(VERS足部健康學苑教育平臺創辦人)/博思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