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AQ/迴歸初始的質樸工藝

圖、文/RAPAQ POINT

走入北投的巷弄,復古的街道兩側盡是一棟棟老式平房,讓人彷彿錯覺時光倒流,「路力器具」的工作室便位於一處迂迴小巷之中。推開工作室的舊式木紗門,一踏入屋內旋即聞到空氣飄散着木頭的天然香氣。環顧室內擺設,盡是一件件溫潤暖調木作傢俱,其中一座結構簡約的木架上,擺放着一個個靜謐雅緻的陶作器皿。無違和共處一方的木作與陶器,將彼此的美好加乘展現,建構出一股質樸純淨的空間體驗。

帶着暖暖笑容前來打招呼的陳奕夫、許家毓,兩人分別爲路力家器具的木器與陶器設計師。促使他們於2014年創業的動力,是於一次參訪丹麥著名木作工坊「PP Møbler」時,看到工匠師傅們即便多年來做着同一件事,仍舊充滿無盡的熱情與驕傲,當下所感受的震撼成爲兩人創作的信念,盼能將這股職人精神帶回臺灣、體現於生活,而日用的器物就是最好的傳遞媒介。

▲路力家器具的木器設計師陳奕夫(左)與陶器設計師許家毓(右)。

Q1:兩位分別接觸木工陶藝的契機爲何?陳奕夫(以下簡稱陳):由於之前在科技業工作,公司的產品皆有固定的規格需要遵循,常處於爲了推出新品而設計的快速循環中。忙碌的生活型態下,促使我向往回到一個比較單純的狀態,加上原本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便於假日閒暇時,去到位於新北市林口的「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邊做邊學,漸漸對木作的形體和結構產生興趣

▲木器與陶器相互襯托出對方的質樸美好。

許家毓(以下簡稱許):我則是原本從事塑膠射出相關產業,由於客戶需求以及成本考量,產品的設計多爲功能導向,受到外觀上不能有太多個人特色的限制。陶藝算是下班後一種紓壓的興趣,由於陶土本質柔軟、可塑性強,僅需雙手便能隨心捏塑喜愛的形態,十分有趣。

▲牆上掛設的木作工具,方便取用。

Q2:將興趣轉爲職志、創立品牌路力家器具的機緣?陳:接觸木作後,開始不斷嘗試做出自己喜歡的傢俱樣貌。大約在2012年左右,當時已將現在路力家器具「Y系列」的桌椅做出,並和朋友一同參加展覽。於此過程中,逐漸有了想要自己成立品牌的念頭。

許:其實是很衝動的決定,也有一部分因緣際會。在我們有了自創品牌的想法時,剛好現在位於北投工作室的前任屋主決定要結束營運,因爲空間不錯、加上又有木工機具,我們便與他討論接手工作室的相關事宜,更加確立想要自己創業的決心。

▲同樣喜歡花藝的許家毓,工作室擺設許多與花草結合的一系列優雅器皿創作。

Q3:木工與陶藝創作時的思考脈絡分別爲何?陳:以木作來說,通常是先考量外觀的型態以繪出草圖;接着挑選適性木材製作。像是作品中的「Y系列」,一開始是觀察到一根竹子裂開時,分歧處的線條十分優美,加上當時想要嘗試「曲木」的製作工法,便向此延伸設計。

許:陶器的話,我會先去描繪、設想作品的樣貌,接着依據想要呈現的效果來選擇土質、塑形方式、適宜的釉藥、以及窯烤的規劃處理。由於陶土含有的成分皆不同,於上釉時會產生相異的化學變化,甚至燒陶時火侯的溫度與時間也會影響最終的結果,每一步都須縝密考量,才能盡力達到心中理想的陶器形態。

▲正式手作前,結構與形體的呈現皆須經過縝密計算。

Q4:在木作工藝製程上,所使用的工法?陳:我們主要是將傳統技術重新排列組合。木作的步驟普遍是一樣的,取料、裁切、組合、磨砂。木作家器具製作的方式,皆在尊重傳統技法的前提下,將結構性的部分做一些變化,這也是我看到的趨勢。

傳統技法的純熟度,舉其中「組合」的例子來說,師傅拼接木材的方式,是藉由打榫讓膠合面增加、提升強度;膠合的部分則使用AB膠,現在技術已經熟成到當木器受到重擊,它不會從接合面斷開,反而斷在木料本身。換句話說,人工接合處的強度,已大過天然木材最大的受力範圍。

製陶的每一步驟都可能改變作品的最終樣貌,就像化學實驗一樣,必須不斷地觀察記錄。

Q5:在陶作工藝製程上,所使用的工法?許:製陶的每個階段,只要稍有些微差異的處理方式,皆會影響到陶器最後燒成的樣貌。像我剛開始學陶作,一直摸索不到方向,曾在各大陶藝教室上課、或是在家看YouTube影片自學,但其實每個國家、每個師傅的手法皆不同,還是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最後是跟着一位傳授臺灣傳統拉坯技法的邱玉錡老師學習,直到現在。

當學習製陶技藝到一定程度後,會發現要控制陶土實爲不易。縱使我們普遍稱這項技術爲「陶藝」,聽起來似乎是門藝術,但它骨子裡卻十分講究科學。單看陶土的類別,就分有多種不同的礦物成分和組成比例;上釉方式也有分成噴釉、塗釉,不同的上法會改變釉藥面積與後薄度,皆影響着燒陶時產生化學反應後的顏色變化。

▲陳奕夫堅持選取木材最適切的部分來創作,歷久彌新的好物件延長了使用壽命,反倒是種善待木頭的方式。

Q6:對兩位而言,手作的價值爲何?陳:機器生產的一切基礎,皆來自手作。當然機器可以協助完成一些人力無法所及的事情,但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嘗試去變換不同的解決辦法,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新可能產生,未知的驚奇,這就是手作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臺灣有許多經驗豐富、技藝純熟的老師傅,這些都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資產。

我們透過對手作的堅持,希望將傳統工藝傳承下去,替現今工廠的產業斷層稍盡綿薄之力。一樣美好物件的製成,也許大衆看來需要耗費更多心力與資源;但相對的,若能讓欣賞它的人使用十幾、二十年,反倒是延續了物件生命,無形中善用了這份材料。路力家器具的精神,即爲帶着一顆感激的心,盡力發揮每樣事物的最大價值,展現於日日所見的生活之中。

▲路力家器具致力發掘「美」的多種表達樣貌與可能性,同時不忘沿襲傳承臺灣的傳統工藝。

陳奕夫&許家毓路力家器具兩位創辦人。負責木作開發的陳奕夫、以及專職陶器設計的許家毓,兩人從科技、製造業的繁忙生活中,轉爲投入單純的手作領域;並將曾行旅丹麥木工坊所汲取的職人精神,呈現於生活器物的創作。

路力家器具 Lo Lat Furniture & Objects2014年成立,命名取自臺語發音的「Lo Lat」,也就是臺灣老一輩人辛勤工作後,對彼此表達「感謝付出」的問候用語。藉由溫潤樸實的木作傢俱、靜謐優雅的陶器,向工藝材料以及職人師傅的用心,傳達滿溢的感激之情。

FB. www.facebook.com/lolatfoWeb. www.lolat.co

看更多RAPAQ POINT文章

想即時獲知最新設計新知動態,歡迎加入RAPAQ POINT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