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容易引發地震?中研院研究證實了
臺灣面臨56年來最嚴重旱災,除了限水令保障民生用水之外,農委會也力推水源涵養,希望可以留住水源。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雅儒研究發現,臺灣的陸地季節儲水量辦化竟與地震發生頻率有關,相關研究也榮登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 (科學前緣)》。
許雅儒表示,2010年3月4日的甲仙地震(規模6.4)、2012年2月26日霧臺地震(規模6.4)及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規模6.6)等中型地震,都發生在2、3月,剛好都在冬末春初水文荷重減少,臺灣西部水位較低時發生,夏季則地震較少。
▲2002年至2018年度疊加之淺層及深層地震活動率、地下水位及GNSS反算陸地儲水量之平均月變化。(圖/翻攝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許雅儒說,臺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峰值,而在7月至9月下降到最低值,與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暗示季節水文荷重的變化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的主要機制,臺灣東部深層地震的活動亦呈現同樣的行爲。
反之,臺灣東部淺層地震活動度(<18 km)的季節變化與水文荷重沒有直接關聯,且無法用流體在斷層帶的作用或孔隙液壓變化解釋,顯示有其它的地震觸發機制在誘發地震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許雅儒指出,臺灣乾溼季節分離,因此乾季到溼季時,水文荷重的變化就會影響到陸地儲水量。當陸地儲水量少時,逆斷層的阻力減少,會更容易滑動,引發地震。
►按這訂閱Podcast《小編沒收工》每天給你熱門話題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