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最會賺!央行每小時狂撈2800萬元 民間苦哈哈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你知道在全臺的公民營事業之中,獲利最多的是誰嗎?答案恐怕會讓你嚇一大跳,那就是中央銀行。據《今週刊》報導,央行從2006年至2010年,共獲利1.22兆,平均每小時可賺進2千8百萬元;以2010年來說,不僅是最賺錢的公營事業,其2251億元的盈餘甚至強過當年的民營企業獲利王臺積電,當時臺積電的盈餘爲1616億,但如此現象是正常的嗎?

▼央行每年賺進大筆鈔票,近5年來平均每小時賺進2800萬臺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央行2012年的年度預算中,預計上繳國庫1800億2213萬元,超過政府預估全年歲收的10%,就連央行總裁淮南坦言,國家的歲入超過10%得依賴央行,確實是個問題。他說,去年度央行繳庫的金額是政府總歲入的12%,但美國只有2%,日本與英國更只有0.14%及0.15%。相較於口袋越來越淺的民衆,央行賺錢的能力卻這麼強,這的確是個非常不尋常的情形

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看來,央行這幾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表現,正是造成臺灣當前衆多問題的源頭之一,而當中的關鍵就在「價格決定」。他指出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有5個,分別是儘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壓低利率、阻升新臺幣匯率,以及國外的利率環境,這當中除了最後一項,其餘央行在相當程度上都能夠控制。

雖然央行的獲利驚人,事實上卻對民生經濟造成了許多衝擊,《今週刊》就歸納出了主要的6點:1.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衆存款縮水一位財金系教授將每年臺灣家庭的現金與活存金額,乘上每年「該升息而未升息」的空間,從05年至09年,臺灣人共少賺了1.37兆元,但在這5年,央行繳給政府的金額達0.95兆元。2.臺幣匯率不升 對外購買力大減該教授繼續計算出,從1999年初央行開始加速賺錢至今,新臺幣的實質有效匯率已經下跌了22%,換算起來,這12年臺灣實質財富少了18兆元,但央行卻貢獻給國庫1.8兆元。3.存放款利差低 金融業獲利困難以2010年來說,因爲異常偏低的存放款利差,臺灣金融業者大約少賺9千億元,當年央行繳給政府的金額則是1千8百億元。4.賺不到利息 全民競逐風險資產由於央行利率維持低檔,一般銀行自然不可能調高利率,造成民衆認爲存錢在銀行不僅賺不到,不到1%的利息反而會被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因素給吃掉。賺不到利差的民衆,就會逐漸將資金投入股市、匯市、基金等處,甚至是不少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中;同樣的,獲利降低的銀行,也被逼不得不銷售更多高風險投資商品,形成惡性循環。

5.匯率長期偏低 扼殺內需產業臺幣貶值,臺灣商品價格比他國同品售價便宜,有利出口業者。但當業者不斷追求「比別人便宜」時,就浪費過多資源在殺價搶單的動作上,原本可用來生產更多符合內需的商品與服務,變成追求外銷,間接扼殺內需產業的發展。6.臺幣續貶 全民身陷外匯風險央行努力累積外匯存底,但外匯是全民資產,這種作法等於是「把臺灣人賺的錢不停存到國外」。以2300萬人口計算,目前每人平均外匯存底約1.7萬美元,等於51萬臺幣,也相當於2010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換句話說,央行將臺灣人的一年可支配所得放在海外,承受外幣匯率波動,相對提高臺灣人累積財富的風險。▼央行狂撈錢,民間苦哈哈的6大真相。(製表:ETtoday.net;資料來源:《今週刊》)

以目前的現狀看來,央行的直屬上司行政院,或是監督其預算的立法院,對央行的異常獲利不僅不在意,甚至態度傾向鼓勵央行創造更多的獲利。曾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董事長許嘉棟就建議,在考覈央行營運的績效時,應將重點放在外匯存底的「操作報酬率」就好,不需要將獲利或繳庫的「金額」列爲重點,因爲只要不在意金額,央行就沒有累積外匯存底、減少資金回收,以及壓低利率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