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因芯片損失千億美元 後期買車會漲價?

多個源自不同地區跨國汽車企業表示,正經歷汽車芯片短缺造成的生產壓力,並且此壓力有可能會在今年二季度繼續增加。

全球疫情控已制趨於穩定,但汽車產業芯片短缺的問題依舊未能解決。

近日,艾睿鉑(美國諮詢公司AlixPartners)發佈相關分析稱,半導體芯片短缺將導致2021年全球汽車製造商營收損失1100億美元,預計影響390萬輛汽車的生產。

與其在今年1月底預測的“損失606億美元、影響220萬輛汽車生產”相比,此次預測的全球汽車製造商損失金額提高了81.5%,受影響汽車總量增加170萬輛。

儘管艾睿鉑當前的預測準確性還有待驗證,但全球汽車產業受芯片短缺的影響無疑是已經更加明顯。在此背景之下,大衆、日產、通用、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等多個源自不同地區的跨國汽車企業表示,正經歷汽車芯片短缺造成的生產壓力,並且此壓力有可能會在今年二季度繼續增加。

業內分析認爲,全球汽車產業遭受波及的同時,中國汽車市場自然也承受着不小的成本壓力。截至目前來看,國內汽車產品價格尚未出現明顯上調,大概率是由於供大於求的市場格局所導致。

全球芯片短缺

5月13日,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在 CNBC 的 " 歐洲財經論壇 " 節目中表示,由於芯片短缺和原材料價格飆升,預計今年約50萬輛汽車的生產將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斯泰蘭蒂斯也在近日發佈消息稱,將於7月26日之前,在貝爾維迪爾(Belvidere)工廠內削減第二班次。按照官方說法,此次削減班次是爲平衡Jeep切諾基(Cherokee)的銷量和產量。斯泰蘭蒂斯稱,切諾基SUV的產量下滑正在“因爲前所未有的全球微芯片短缺而進一步加劇”。此次產能調整計劃將影響1671名員工。

目前來看,車用芯片短缺現象已蔓延整個車市,除日產和斯泰蘭蒂斯外身爲美系國別的通用和福特也正面臨着同樣的生產壓力。據CBS報道,因芯片短缺,美國通用汽車4月初宣佈其在北美的6家工廠相繼停產一週或更久;美國福特汽車公司3月稱,芯片短缺使得數千輛新車組裝廠閒置,或損失10億至25億美元的銷售額。

爲應對芯片短缺的影響,福特汽車曾在近日表示,正重新設計汽車零部件,以便採用更多的可得芯片。按照路透社在近期報道中的表述,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表示正在向臺灣半導體生產商等公司施加壓力,從而將美國汽車企業的需求放在優先位置,以緩解短期內的汽車芯片短缺。

結合中國市場內在售的主流國別車型來看,芯片短缺帶來的影響並非單單存在於歐美。工廠處於亞洲韓國汽車產業同樣未能例外。根據央視財經的相關報道。迫於汽車芯片斷供、生產面臨中斷壓力,部分韓國本土車企將在近期推出低配、低價簡化版車型,以維持生產。而佔到韓國國內市場佔有率七到八成的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目前只剩下兩至六週的芯片庫存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芯片傳感器等軟件已經佔了汽車成本的35%左右。針對全球芯片緊張的當前局勢,艾睿鉑全球汽車市場聯合負責人Mark Wakefield表示,現在,汽車製造商們正尋求與半導體制造商建立直接聯繫。半導體短缺引起減產風險是真實的,不是潛在風險。

國內影響有限

作爲支撐全球汽車銷量三分之一的汽車大國,我國汽車產業自然也是也未能置身事外。在近日舉行的中汽業協會月度信息發佈會上,中汽協秘書長陳士華表示,芯片短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汽車產銷情況,並且會影響整個第二季度車市表現。按照陳士華的個人預測,芯片短缺問題或要等到今年第四季度才能緩解。

在此背景下,蔚來汽車曾在3月26日表示,由於芯片短缺,臨時停產5個工作日,第一季度的交付量因此受到影響。長城汽車曾在4月25日發佈公告稱,由於芯片供應緊張,工廠生產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並未停產。

根據乘聯會統計數據,我國汽車市場在今年4月的產量爲171萬輛,同比2020年4月增長13%,高於2019年同期。1-4月累計生產652萬輛,同比2020年增長59%。不管是從4月單月來看,還是結合前4個月的累計產量來看,芯片短缺對於國內汽車主機廠的生產影響較小。

在此基礎之上,我國乘用車市場在今年4月份的單月零售量爲163萬輛,同比增長13%,較2019年4月增長8%。1-4月的廠商累計庫存量同比減少18萬輛,與歷年1-4月庫存減少幅度相近。單月零售量雖有7%的環比下滑,卻相對歷年平均環比增速基本持平。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爲,雖然芯片短缺對部分國內主機廠的生產節奏產生了影響,但各大廠商已經用最短的時間適應了“緊日子”,並已經通過更靈活的生產措施穩定了產銷。因3月日本瑞薩火災等因素的後續影響逐步顯現,芯片供給秩序相對混亂,導致5月的生產增量帶來一定風險。隨着上游短期內芯片短缺的問題顯現。在終端銷售層面,或有進一步推動去庫存、折扣回收等現象出現。

當下,全球半導體短缺也在抑制生產,使庫存緊張,推高汽車價格。好在,中國汽車領域的當下競爭較爲激烈。在傳統車企爭相搶奪市場份額,造車新勢力企業不斷衝擊現有產品格局的情況下,除特斯拉部分產品因原材料成本上漲而上調銷售價格外,其餘主流汽車產品並未出現價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