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若君辨識17只長吻鱷寶寶 破殼3天不出取名大賴皮

▲辨識馬來長吻鱷寶寶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員邱若君有一套。(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去(102)年9月成功孵化17只瀕臨絕種的馬來長吻鱷,由於繁殖不易,在保育上有重要的意義,爲了照顧4個月大的小鱷魚,最重要的就是溫度控制,保育員邱若君細心照料,爲每隻個體建立基本生物資料

北市動物園16日表示,馬來長吻鱷分佈在馬來西亞印尼,野生數量僅約2500只,去年動物園與嘉義縣龍羣鱷魚養殖場合作,進行馬來長吻鱷的保育繁殖計劃首度臺灣覆育成功,9月時共成功孵化17只。

動物園指出,由於圈養的馬來長吻鱷雌鱷要15至17歲以上,雄鱷要20歲才能開始交配世界各國成功繁殖案例屈指可數,這次能成功繁殖馬來長吻鱷,在保育上有重要意義。目前17只鱷魚寶寶4個月大,保育員邱若君(左圖/臺北市立動物園)說,照顧小鱷魚最重要的就是溫度控制,白天約攝氏30度,晚上則維持約25度。

一眼看去長得都一樣的小鱷魚該如何辨別?又如何幫牠們取名字?太一、明星、咕咕、大賴皮牙牙堂主卷尾...,爲了辨識每隻鱷魚寶寶,邱若君爲每隻小鱷魚建立基本生物資料,將鱷魚的尾基部拍照,用不同的斑紋來分辨個體。

邱若君透露一些照顧鱷魚寶寶的小趣事,他說,一隻名叫「咕咕」的小鱷魚,孵化破殼後露出長長的吻部,身體卻在蛋裡待了3天還不肯出來,最後只好幫牠把蛋殼剝開。原以爲「咕咕」無法自己破殼而出,可能體質較弱,沒想到牠很能吃,連躲到縫隙的魚,牠也會等到邱若君換水逼出魚時,一個箭步衝上前叼住活蹦亂跳的小魚

在等待「咕咕」破殼而出時,邱若君不時學鱷魚的叫聲,鼓勵「咕咕」自己破殼而出,可能是這個原因,現在只要聽到邱若君的聲音,「咕咕」也會發出叫聲。「咕咕」因爲會吃又會搶,成長速度比其他鱷魚快,爲了安全,只好讓牠住在「單人房」;平常鱷魚單獨飼養都是因爲搶不到食物,「咕咕」卻是因爲太會搶。

因爲這是臺灣第一次成功繁殖馬來長吻鱷,動物園希望能留下生長過程紀錄,特別架設錄影機拍攝孵化過程,沒想到第一隻鱷魚寶寶用卵齒頂開蛋殼,蛋殼卻不偏不倚的黏在吻端,就這樣等了3天,牠才破殼而出,因此取名「大賴皮」。

而「牙牙」一孵化就咬人,「太一」是第一隻孵化的個體,而唯一被拍到破殼畫面的鱷魚寶寶,取名「明星」。動物園說,由於展場空間有限,目前17只鱷魚寶寶還沒有公開露面規畫,如果民衆想要認識馬來長吻鱷,有兩隻成年鱷魚在亞洲熱帶雨林區展出,歡迎民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