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經濟”持續升溫 夏日消費“熱辣滾燙”
□莊亞晨
“消暑商品”持續走俏、避暑遊成出行首選、夜間消費“煙火氣”升騰……隨着夏日熱浪的滾滾來襲,一股名爲“清涼經濟”的活力之風也悄然興起,這些創新型的消費新場景、新模式,不斷激發市場活力,讓今夏消費更加“熱辣滾燙”。
用好“涼資源”,盤活夏日黃金時段。
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60%以上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夜間經濟市場規模已超過50萬億元。夏季是“夜經濟”的旺季,夏日之夜,不再只是歸家的路途,而是成爲了城市經濟的新舞臺。不少商場、場所等抓住市民對清涼產品、夜間生活以及納涼等的消費需求,大力佈局“夜經濟”。從燈火闌珊的步行街到熱鬧非凡的小吃街,從光影交錯的夜市到文化氣息濃厚的演藝場所……每一處都散發着獨特魅力,吸引大量消費者駐足。
近日,蘇州黎裡古鎮就將景點、演出、體驗串聯成爲4條夜遊特色線路,讓入夜後的古鎮更具消費吸引力。這種模式的轉變,不僅延長了消費時間,還拓展了消費空間,爲餐飲、零售、娛樂等多個行業帶來發展機遇。同時,通過合理規劃與管理,夜經濟還有助於完善和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激發城市活力與動能。
發展“新形態”,品味夏日文化盛宴。
在物質世界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精神層面的重要性,夏日“清涼消費”也更向往在文化和情感上得到滿足與提升。剛剛落幕的第十四屆江蘇書展就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進場,羣衆除了看書買書,還能賞非遺、逛市集、沉浸式看展,享受多元體驗。這份“蘇”味濃郁的“文化大餐”成了炎炎夏日裡一道清新的風景線。
不少地區依託地域特色,如西安“大唐不夜城”、西雙版納“瀾滄江湄公河之夜”、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等,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和體驗方式藉助VR等數字技術,爲消費者帶來了一場場“沉浸式”的視聽盛宴。這些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夏日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了地方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通過深挖“文化+”,夏日經濟實現了從單一消費向多元體驗的轉變,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全民追”,共享夏日經濟紅利。
“清涼經濟”要保持“熱度”,必須把落腳點放在惠民利民上。要在場景、模式、內容的創新與迭代上下功夫,爲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打造全民追捧的良好局面需要場景。今年夏天,多地開啓新一輪消費券的發放,以“真金白銀”促進消費。今年7月起,江蘇將開展綠色節能家電促消費以舊換新專項活動,省級補貼資金預算投入3億元,有條件的縣(市、區)還可以疊加政策,爲消費者提供多重優惠。各大景點也推出“暑期福利”,針對中高考生和大學生出臺景區免票政策,部分景點取消實名預約制度,整合資源加大惠民力度,助力公衆暑期文旅消費需求積極釋放。相關部門也進一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大對市場的監管力度,維護好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爲夏日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夜經濟與清涼消費雙輪驅動,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真正把“清涼消費”打造成了全民狂歡的盛會,讓這個夏季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