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短劇的付費“局中局”

來源 | 定焦(dingjiaoone)

作者 王璐;編輯 魏佳

又被下架了。

近期,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通報,短劇《老師不要跑》因劇情低俗,臺詞、畫面、情節涉及嚴重軟色情,該劇及其播出的小程序平臺被全網下架。

自從短劇(也稱小程序劇,指單集時長在一到兩分鐘的微短劇)在去年一炮而紅後,其背後的爭議也沒有斷過。

一面是它所代表的火熱市場。“爆款短劇日入1億”、“春節檔破8億”、“一對夫妻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等熱搜不斷,甚至其被預估將在2027年達到千億市場規模。

但另一面是它問題纏身。內容上被指狗血、色情、無腦,收費上存在誘導付費,不少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上追短劇花了上千元等,都引發了網友的強烈不滿。黑貓投訴平臺上,短劇收費相關的投訴達到了近800條。

「定焦」曾在 一文中聚焦短劇的製作環節,指出其在題材、劇情、臺詞上都有套路。隨着上下游產業鏈逐漸浮出水面、越來越多行業問題被曝光,「定焦」再次和短劇製作方、平臺方、導演、剪輯師等不同環節的從業者聊了聊,實際上,從用戶在短視頻平臺上刷到短劇片段,到跳轉短劇小程序、下載APP免費觀看,再到付費解鎖剩下的劇集,每一環也經過精心設計。

更讓人意外的是,一些從業者表示,不僅是用戶,就連自己也掉進了短劇的圈套之中。

剪輯師動手、投手助攻,

高能短視頻引你入坑

很多人入坑短劇,是從刷短視頻開始的。

菜菜就是偶然間刷到一個短視頻,內容全程高能,反轉不斷。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開始搜索短視頻裡提到的小程序平臺,開始追劇。

菜菜刷到的短視頻,可以理解爲短劇的“廣告”,業內人士稱之爲投流,這是引導用戶付費的第一步。

一位資深編劇告訴「定焦」,市面上很多爆火短劇有着近乎一致的開頭、轉折、結尾,甚至男女主人設都是複製粘貼,由於這套模板屢試不爽,很多製作方、平臺都出於省事,直接照搬。而投流素材,即投放在各大社交媒體的引流視頻,至關重要,也有一套成熟模板,這主要考驗剪輯師的“功力”。

很多剪輯師對短劇的瞭解程度不亞於編劇,有公司會由專門的剪輯師傅帶着徒弟操作,還會定期培訓他們拉片。

剪輯師楠楠告訴「定焦」,業內公認短劇剪輯有三大要點:“打對方一巴掌”,指的是片中的爽感劇情;“我出100億”,指比較有噱頭的炫富片段;以及“怎麼居然是你?”,指一些震撼、懸念故事。

更厲害的剪輯師能做到在幾秒鐘內抓住用戶。短劇資深從業者玩子表示,他們一方面能在同類內容中,剪出該劇的特殊之處,另一方面還十分懂用戶心理。

圖源 / Unsplash

玩子覺得爆款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投流素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女主原本以爲,自己被迫嫁給的男主是個油膩老男人,結果一覺醒來看到男主居然很帥,自己成了高富帥的女人。這條視頻既有反轉,還能讓一些用戶開始‘自我幻想’。”在玩子印象中,該劇有很多條投流視頻非常抓人。

短劇中會有各種吵架戲來渲染情緒,很多剪輯師會把這些內容剪出來,認爲比較刺激。但玩子認爲,單純人物吵架不夠吸睛,更高級的方法是,“選擇劇中人物身份與用戶有共鳴時的吵架場面,比如婆媳吵架,女主還要壓婆婆一頭,釋放的是當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被壓迫的怒氣。”

她總結,一般男頻向(主要受衆是男性)比較有效的素材是,男主從窮人變成富人,瘋狂打壓別人,而女頻向(主要受衆是女性)是,女主不管有沒有能力,都有男生幫她。兩者背後的原理相同,圓的是普通男女的“白日夢”。

除了內容節奏有衝突反轉、懂用戶心理外,剪輯師還要學會蹭熱點。比如藉助大火的長劇、電影,或者網絡熱梗進行剪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是平臺會加大推薦,一方面用戶也喜歡。一位短劇用戶表示,自己原本在社交平臺上刷着一部長劇片段,結果無意間刷到了相關短劇內容,便看進去了。

剪輯師剪完引流視頻後,就輪到投手出場了。

一部短劇通常會有一個投流測試期,投手會分批釋放素材。他們第一次先將幾百或者上千條視頻發送到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觀察ROI(投入產出比),如果效果不好,便會立刻調整一套新的素材,或者直接放棄這部劇。

平臺會根據用戶瀏覽內容爲其打標籤,投手們也會按照題材設定目標用戶,細分到性別、年齡、地區。一般來說,三四線城市,年齡在40歲以上的用戶,是比較容易被吸引付費的人羣,也是投流的重點對象。

投手也會利用一些平臺規則,比如上午10點、下午2點後,和晚上5點到7點,通常是平臺在線用戶最多、推薦量比較高的時段,以及中老年羣體一般會在早上六七點起牀刷短視頻,這些時間,投手們會集中力度投放。同時他們會根據不同題材選擇投流時段,比如民俗類,選擇晚上更好。

這也是很多一線城市用戶刷不到這類短劇廣告,其父母卻能刷到,有些用戶白天刷不到,晚上卻能刷到的原因。歸根究底,是投手們還沒盯上你。

短劇收費:

沒有標準,隨時漲價

當用戶被投流視頻吸引,跳轉到相關小程序或APP觀看時,就離付費更近了一步。

短劇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用戶付費,前幾集免費,一般第10集左右是第一個付費點。因此,編劇會非常重視前10集的內容,然後在9-10集卡點留足鉤子,勾起用戶付費意願,後續還有20集、30集等付費卡點。

短劇付費有兩種模式,很多從業者稱其爲兩種套路,一種是充虛擬貨幣,一種是直接充錢。

前者多在小程序端,後者爲APP。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定焦」,很多平臺也因此玩起了數學遊戲。

在小程序端,大部分平臺遵循分段充值模式。比如分39元、59元、69元、99元、199元幾個檔位,39元對應3900金豆/金幣,59元是5900金豆/金幣,以此類推,隨着數額的增大,平臺還會多送金豆,充的幣值越高,送的金豆越多,而解鎖一集大概需要200個金豆,一部短劇大概有100集。

這位業內人士表示,之所以不按照每集收多少金豆計算,是因爲很多消費者算不明白這筆賬。特別是一些對互聯網不熟悉的老年人,算起來更難。

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誤導充值現象。不少網友都曾公開透露,爸媽在小程序上追劇後,彈出了9.9買金豆/金幣付費鏈接,本以爲充完能看全集,但在解鎖完幾集後,又彈出了充值鏈接。還有一位消費者表示,家裡老人平時在刷其他短視頻、廣告時會積攢一些虛擬貨幣,這讓其在看付費短劇時誤以爲花的是這些幣,所以點了同意付費按鈕,只要刷下去,平臺就會自動扣費,結果花了好幾百。平臺還會標明,虛擬商品不可退換。

APP端相對直觀,會標明解鎖一集需要多少錢,但裡面門道也不少,稍不留神,用戶也會花個幾百塊。

付費方式大致可分爲三種,第一種是單集解鎖,大概定價在1元/集;第二種是低價購買全集,需要9.9元、19元、38元不等,不過,有些平臺在用戶花了9.9元后,還會要求開通會員才能觀看,且存在默認下一集自動開通續費的隱蔽選項;還有一種是高價購買全集,定價基本超過100元。

對比而言,低價購買全集的形式,暗藏的玄機最多。

一位平臺方解釋,“9.9元看全集”一般是平臺對該短劇內容的一種測試,主要是爲了迅速摸清這部劇的用戶畫像。平臺方先用低價誘導用戶觀看付費,一旦這部劇跑了三、五個小時,用戶量上來了,他們就會取消9.9元,提高價格。”他舉例,也存在有的劇剛上線1小時,因爲熱度不錯,平臺便立刻取消低價的現象。

不僅如此,短劇平臺的後臺程序員會一直盯着用戶收看、充值數據,甚至有的平臺會對每部劇的定價實時進行調整。這意味着,不同時段進來的用戶,其付費價格可能不一樣。

這些APP裡也存在不少免費短劇。一位資深製作方告訴「定焦」,這類大部分屬於二輪短劇,是平臺作爲促銷福利給到用戶,算是吸引用戶充會員的一種手段。

不過,一位平臺方人士告訴「定焦」,短劇平臺用戶粘性不高,大部分用戶都是刷到了一部劇的廣告,然後找到了這個平臺觀看,看完後也不記得平臺名字,所以像長視頻平臺那樣充會員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單集購買或者全集購買,因此他們平臺也會在這兩種模式下多做些思考。

“投資35萬、分到284元”,

從業者也難逃套路

有媒體統計,短劇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到373.9億元,接近電影市場體量的70%,並預計在2027年將達到千億量級。市面上也時不時曝出“8天充值金額破億”、“24小時充值金額破1200萬”的爆款數字。但最近,“做短劇躺賺”的聲音不再是市場的主流,很多短劇製作公司和導演公開發聲稱,過去一年,自己做了十幾部甚至幾十部短劇都沒賺錢,甚至還有人虧了幾百萬。

製片人、導演楊先生從2022年開始做短劇,屬於第一批入局的人,今年他們打算放棄這塊業務,因爲不賺錢,他身邊很多人已經陸續離開。他感嘆,短劇充滿套路,就連做短劇的人,稍不留神也會中了圈套。「定焦」還詢問了幾家短劇製作方,去年下半年,他們還對這個市場充滿熱忱,現在的回覆是,“不做了,搞不贏”。

那麼,時不時曝出的高額數字,以及千億市場規模背後,究竟誰在賺錢?

綜合不同環節、多位從業者的分析,較爲一致的觀點是,目前這個市場大頭的錢可能都掌握在短劇平臺的手上。

製片方做短劇,一般通過兩種方式賺錢,一種是做短劇平臺的承製,平臺提供劇本,版權屬於平臺,製作方負責拍攝,雖然後續也參與分賬(根據一定比例分配平臺的收益),但大頭是拿承製的費用;另一種是自己全資投入,平臺給劇本,版權仍舊歸屬平臺,主要賺的是分賬。

需要說明的是,短劇很重視投流,這是一筆很大的費用,通常由短劇平臺承擔。此前有短劇從業者告訴「定焦」,一部收入1000萬的短劇,在投流上大概要花出去800萬,很多人只看到短劇宣傳日流水充值破千萬、破億,但忽略了投流的費用。

圖源 / Unsplash

冀先生給平臺做過短劇,後來他又自建平臺,他告訴「定焦」,只有把內容和平臺都握在自己手裡,這門生意才保險。

未自建平臺前,冀先生曾投入幾百萬拍攝製作了11部短劇,結果只收回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成本。其中最慘的一部,投資共35萬,最終分得流水284元。對此,該平臺給出的解釋是,投流投不出去,沒有人看。

楊先生也有過類似遭遇,自家的劇上了平臺熱度榜,但依舊沒分到錢。還有一位導演曝料,自己做的一部劇從數據熱度上看是爆款,但收益爲負2000元,最終這部劇自己一分錢沒有分到,完全賠錢做。

「定焦」針對負收益單現象,詢問了幾家平臺方的相關人員,對方給出的解釋是,有些劇拍攝質感有問題,有些劇雖然質量不錯,但用戶不一定付費,這個行業有人賺有人賠很正常,這一現象一直存在。

據瞭解,受題材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短劇的確存在投流視頻高播放量、低轉化的現象。但不止一位業內人士覺得,即便如此,也不應該出現大批人因此賺不到錢的情況。他們懷疑是數據出了問題,這也是短劇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數據不透明。

關於收益,某些平臺會給合作方一個賬號密碼,製作方登錄後可以看到自己的收入,但沒有觀影人次、男女用戶比例等詳細的數據。且由於缺少第三方監管,投流轉化、用戶充值等數據,短劇平臺也不會公開。這也讓數據的真實性遭到了懷疑。

也有不少製作方懷疑部分平臺存在吃量行爲,即實際投流的數據遠低於其對製作方所說數據。

冀先生從技術端給出解釋,不同於愛優騰等長視頻平臺,部分短劇平臺不夠規範且內容規模相對較小,想要修改數據很簡單。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製作方想看投流數據,平臺面對多個投流渠道,有可能會勾選轉化率最少的一家,其他不做顯示。

冀先生也通過一些內部渠道打聽到,自己那部鉅虧的劇便是投流量遠低於平臺說的量,後來他還把這部劇放到自家平臺上驗證,結果二輪綜合變現收入,比當時高了幾十倍。

此外,導演、編劇沒有署名權,其作品經常被人冒領,以及“陰陽合同”等問題也被曝出。楊先生給「定焦」展示了一份與平臺簽署的製作合同,這是對方要求另籤的一份演員、工作人員合同。“明明這些都是我們製作方自己的人,卻變成了平臺方找的人。”他覺得這是平臺想要虛增成本,最終目的很可能是爲了避稅。

一些短劇從業者擔心,這個看起來熱鬧的市場,隨着越來越多套路被揭秘,已經到了泡沫快要破滅的時候。觀衆的熱情還能持續多久,也要打個問號。

*題圖來源於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文中玩子、楠楠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