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消費大變局

虛榮消費的時代,可能徹底過去了。

文 | 華商韜略陳臻

幾乎是拼多多市值首次超過阿里巴巴的同時,曾經立志做高端零食的良品鋪子,啓動了它成立17年來的首次大規模降價,硝煙瀰漫之中,一個消費的新時代似乎已經到來。

“真的已經幹上頭了,沒人能管得了我。”

今年“雙十一”,京東採銷直播間,許多京東採銷員工穿上了專門訂製的紅色馬甲,個個賣命吆喝,有人用比李佳琦直播間還便宜1500元的價格賣同款學習機;還有人喊得“上頭”,直接送了100臺電視機。“紅馬甲”的目標只有一個:

用低價,贏下這場大戰。

這是京東紅馬甲時隔11年再現江湖。2012年,穿着同樣的紅馬甲,靠一輪又一輪的低價、比價,戰勝蘇寧,拿下“815家電價格戰”,也讓京東一戰成名,迅速成爲行業第一。

但靠低價贏得一個接一個勝利之後,京東似乎漸漸沉浸到“消費升級”的形勢大好中,開始一步步側向“高端”和“品質”重新自我定義,發家的“多快好省”也喊得少了。

直到去年11月的高管培訓會議,風向大變。會上,劉強東毫不留情地批評了部分零售高管,只會拿PPT騙自己,“很多人自己現在生活好了,就忽視了很多基層消費者的訴求。”

3個小時之後,京東人刻在心裡的只剩下一句話:低價是京東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後也是唯一基礎性武器。然後,還有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

決心重回低價的京東,今年3月,直接上線了百億補貼,拉響了新一輪價格戰,甚至在內部直接提出,價格要對標拼多多。直播間內,“低過李佳琦”的標語,常常貼在最顯眼的地方,火藥味十足。

“雙十一”,京東更將主題定爲“真便宜”,聯合商家呼籲”真低價“。

回到低價的,不只有京東。

也是去年“雙十一”,此前已爲應對拼多多推出淘寶特價版的阿里,開始用更大力度做起了價格力。

今年3月,淘天集團業務負責人溝通會上,馬雲再次迴歸,媒體傳出的消息是,他直白地強調,阿里要回歸淘寶,“接下來是淘寶,而不是天貓的機會”。

面對百億補貼,“阿里不跟”,但它把“價格力”打到更高境界,比如以1元抽紙和塑料袋等“源頭好物”,對應拼多多百億補貼以外的商品。今年“雙十一”,淘寶的一個KPI就是:

“全網最低價”。

至於拼多多,這個前些年“消費升級”的時代逆行者,則默默坐收着這些年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的“低價”紅利,持續業績狂飆。

京東、阿里等積極擁抱“消費升級”的平臺商重走降價策略的另一邊,許多更積極擁抱“消費升級”主打高端化路線的品牌,也低下“高貴”的頭顱。

人稱“楊一刀”的良品鋪子新任董事長楊銀芬,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燒向了自己“高端零食”的帽子。

11月29日,楊銀芬發內部全員公開信,宣佈良品鋪子要開啓17年來最大規模降價,平均降價22%,最高降幅45%。點單率第一的豬肉脯,還放出了“低於山姆”的口號。

4年前,良品鋪子滿懷信心地啓動了高端化戰略,就這樣被叫停了。

它的老對手三隻松鼠,則早在今年4月,就創造了一個新詞彙:“高端性價比”,並以此爲戰略,提質降價。質是否有提,不得而知,但價的確是降了,而且降得挺狠。比如,500g量販裝夏威夷果去年售價約30元,目前售價僅22.9元。

同樣,不得不低頭的,還有主打年輕、高端和時尚的服飾品牌。

在“消費升級”的幾年中,許多品牌想爲自己“提咖”,服裝業也是一個典型代表。比如這幾年漲價不斷的波司登,其羽絨服價格之貴,到今天都還很受關注,甚至備受質疑。

但現在,也都相繼敗下陣來。有媒體報道,波司登一款標價爲7800元的羽絨服,截止12月8日,在其天貓官方旗艦店的銷售數據顯示爲6件。

12月8日唯品會15歲週年慶之際,許多衝擊高端市場的服裝品牌,其降價幅度也堪稱驚人。波司登更是傳出羽絨服2折起的大新聞,之前購買產品的消費者,甚至以罵發帖。

在白領消費者小伊的印象中,降價的戰爭,是從一盒1千克裝的榴蓮千層變得激烈的。

它曾是山姆會員店裡最標誌性也最長盛不衰的超級單品之一,售價128元。

今年8月,盒馬盯上了它,將店內對標的同款商品,價格下降至99元。隨後,雙方開啓了一場圍繞着榴蓮千層的價格戰,盒馬最終把價格打到了79元。

盒馬將這次戰爭的定價稱爲“移山價”,很顯然,是“山姆”的“山”。

隨後,盒馬將“移山價”推廣至全國,啓動“折扣化”變革,5000多款商品價格直降2成,SKU也將由原來的5000多個縮減至2000多個。

走進盒馬的線下門店,可以看到藍色主題色變成了亮眼的橙色,看起來更有活力和慾望,“天天低價,件件爆款”的Slogan海報和告示牌也隨處可見。

拼多多,阿里,京東圍繞低價廝殺,盒馬與山姆對決,如果你是一個廠家、賣家,今年最不想聽到,但卻聽得最多的消息可能就是對手又降價了。

一杯奶茶、一雙鞋、一包堅果,甚至是一部手機,一臺車,絕大多數商品,2023年都在價格下墜。

今年2月,喜茶全線降價,將9成以上的飲品價格控制在20元以下;奈雪的茶緊隨其後,將旗下經典產品大幅降價10元,並推出了9元至19元的“輕鬆”系列。

奶茶,正式告別了“30元時代”。

手機,就連蘋果都扛不住了。iPhone15上市,創下蘋果史上“最慘淡”開局,新款手機上市不到1個月,部分機型比官方定價低了1000元左右。

受降價影響,“十一”之後,二手iPhone的價格同步下跌。不少二手商家身陷“夢魘”,“虧了多少?”成爲交流時的口頭禪,最慘的“單月虧了10萬元”。

蘋果之外,國內前五大手機產商日子也都不太好過,每一家主力廠商都在衝高端市場,但每一家都不得不面對,當下這個環境,真的很難高上去。本身價格就親民的小米,旗下新品RedmiK60,12+512GB款降價300元。其他機型,也有明顯下降。

很多人說,小米是“被逼的”,但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並不尷尬,反而自己發微博喊話——“歡迎更多友商入局性價比競爭。”

三星、華爲、VIVO和榮耀果然接招,在今年“618”和“雙十一”紛紛降價,“真誠回饋消費者”。

車企的價格戰,打得比手機更慘烈。

先是3月開春,東風汽車旗下的多款車型突然斷崖式降價,降價最高的東風雪鐵龍幾乎價格腰斬,網民也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調侃着組團去“湖北搶車”;

再是七八月,特斯拉、上汽大衆、奇瑞和極氪等品牌,紛紛做出降價調整,然後陣營越擴越大,持續至今,不論自主品牌、合資品牌,還是新能源、傳統燃油,全都打起價格戰。

12月,幾乎就是車企的“價格決戰”。

光是12月1日,就有不下5家車企,推出新的價格優惠措施:極越的首款車型極越01全系直降3萬元;零跑旗下C11、C11超級增程、C01、C01超級增程、T03等車型予以5000元-17000元的現金優惠;一汽豐田提供5000元補貼,長安深藍全系享定金1999元抵8000元。

甚至就連銷冠比亞迪也不能倖免。車型秦、漢最高優惠2萬元。此前,比亞迪旗下唐最高減1.5萬元;宋減1萬元;元最高降6000元。

這更不是結束。比亞迪2023年半年度業績會議上,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就曾留下預言,“未來3到5年,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市場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不是活得困難的問題,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

良品鋪子董事長楊銀芬如此誠實地解釋降價的原因。

2020年至2022年,良品鋪子的營收增速分別爲2.32%、18.11%和1.24%,與前幾年20%,甚至超30%的增速相比,相差懸殊。

在2023年,良品鋪子的成績單更差。前三季度,它貢獻了上市以來最差的一份季報——營收、淨利潤雙降,是10家休閒零食上市公司中,唯二出現雙降的公司。

放眼其他降價行業,情況也都比較緊張。

今年初,京東港股開門紅,股價創下256港元的成績。但沒想到,這個數字至今是巔峰。隨後,京東股價一路下跌。與2021年的最高價415港元每股相比,3年跌去70%。

阿里同樣不好過,美國當地時間11月29日,其股票市值首次被拼多多趕超。

消息一出,馬雲在內網罕見發聲,“特別好”,並祝賀拼多多過去幾年的“決策”、“執行”和“努力”。

但言外之意,他也是對阿里自己不滿意,尤其是淘寶,眼睜睜把價格優勢拱手讓給了拼多多。

但更令他們擔心的可能還是整個電商的格局,都在被改寫。抖音、快手和小紅書,正在快速“上桌吃飯”,尤其是抖音,甚至已有分庭抗禮的架勢。

對波司登來說,價格快要撐不住之外,更糟糕的恐怕也是不好賣了。從近期三季報看,雖然其業績還在增長,但增速和毛利率都在放緩。

存貨週轉是服裝零售運營效率的重要指標,也是好不好賣的關鍵指標。但2023年上半年,波司登的存貨週轉天數從2018年的111天增長到了181天。

同樣面臨庫存壓力的,還有手機品牌。潮電智庫預計,在2022年,手機市場就已經出現3000萬部智能手機庫存,其中成品庫存超過2000萬部。

時間轉到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5%,是自2014年銷量最低的一季度。這意味着,賣不出去的庫存會更多。

汽車行業,光是爲了尚未實現的銷量目標,就得把價格戰打到底。

目前,行業老大比亞迪2023年1-11月累計銷量爲267.2萬臺,與年初所定的300萬輛年度銷量目標,僅相差32.8萬輛。10月、11月連續兩月銷量突破30萬輛,如果在12月能保持現有增速,實現目標或有可能。

倍感壓力的,還有許多品牌,上汽集團、長城汽車、東風集團股份、零跑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車企。

更麻煩的是,即便降價,效果似乎也不那麼靈了。

一個數據很直接——消費者信心指數,它能反映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自2022年4月起,中國居民消費信心指數就出現滑坡,從113.2降至86.7。之後雖然在今年2月份,短暫回彈至94.9,但隨即再次下降,近幾個月一直持續在90以下。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則直接佐證着降價,以及降價消費的水平。在今年,指數一直維持在99-100之間,與2019年105.2的高點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消費力在下降,這似乎也能從旅遊人均花費得到顯著證明。今年五一、端午、國慶小長假,全國國內出遊人次,與2019年同期相比,有所上漲。但人均旅遊消費的復甦力度卻沒跟上。

以國慶假期爲例,國內出遊人次8.26億人次,增長了4.1%;但國內旅遊收入7534.3億元,卻只增加了1.5%。“錢袋子”捂得更緊了。

幾乎所有數字,都在說話:現在的消費者,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對價格敏感。

降價時代的到來,自有時代性的印記。

早在去年末,經濟日報就曾發文總結,國外,全球經濟不振、通脹高企;國內,三重壓力,經濟發展面臨超預期變化。2023年,我國依舊承壓迎考,經濟運行壓力大。

承壓之中,還不得不面臨前幾年經濟熱火時,各行各業都爭先擴大投資,增加產能所導致的供應過剩。

典型如生豬行業。2018年至2022年間,前18大生豬養殖企業的生豬出欄量增加了176%。截至今年3月,能繁母豬存欄量維持在4305萬頭,歷史高位;再比如奶業,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曾在7月預測,今年過剩的生鮮乳將超110萬噸。

2022年開始,此前大規模擴產的汽車、手機,也已進入到高飽和期,包括奶茶店、咖啡店等等,只要是稍微好一點的生意,中國現在幾乎就沒有不快速扎堆,然後存量內卷的。

產能和供應過剩、需求卻不太足,你不降價,別人降,那你的產品就變庫存,庫存多了,你的企業就不用再生存。所以良品鋪子才說,降價,是爲了活下去。

需求不足的背後,往往是收入不足,購買力不足,由此帶來的是,消費心理與行爲的大改變。其典型特徵是,不再追求虛榮消費,而是追求平價。

這也逼得廠家必須更嚴肅認真地對待降價。

日本作家三浦展就曾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對日本社會消費歷史進行劃分。其中,第三消費社會中,物質與慾望是追求目標;但在第四消費社會,人們不願意爲“溢價”買單,開始追求理性、簡約與性價比。

這與中國很類似,很多人認爲,我們當前就正從第三消費社會向第四消費社會轉變。前幾年,我們追求的是“消費升級”,但如今,更多的是“共享經濟”,是“斷舍離”,是“更實在”和“更簡約”。

於是,大量企業被降價潮弄的焦頭亂額的另一邊,蜂花、活力28、鴻星爾克等一直走低價路線的企業卻大有捲土重來之勢,以低價著稱的拼多多更是市值登頂。

有些人認爲,奢侈品依舊風光,降價時代並不存在。貝恩奢侈品行業協會研究報告也顯示,2023年,全球各類奢侈品市場增長率依然能夠達到8%至10%。

但那是少數人的少數市場,就像無論經濟多麼波動,總有少數人的財富不降反升一樣。

大多數品牌想要成功,最終還是要大衆市場的支持,要走大衆路線,時代進程。

比如,瑞幸咖啡憑藉漫天飄灑的9.9元消費券,力壓老對手星巴克中國,正式接過國內“最大連鎖咖啡品牌”的王冠;以“極致性價比”聞名的蜜雪冰城風靡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市場。

事實上,消費迴歸理性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是人性的必然。以汽車爲例,曾經最先進的汽車國家,如今大街上跑的都是大衆化品牌,而不是像我們一樣遍地豪華。

日本在泡沫膨脹時期,奢侈品消費佔據全球奢侈品市場的40%以上。那時候,價值1億日元(300萬人民幣)的高爾夫球三件套:預售650套,當天就可以賣光。

但後來,日本消費觀普遍迴歸理性,不再爲過高溢價買單,而是重視簡約與平價,因而也誕生了優衣庫、無印良品等新一代大品牌,大企業。

不光日本,所有發展中到發達的國家,幾乎都走過這樣的過程。這也是人性,得瑟過了,得瑟過頭了,就會發現很多東西也就那麼一回事,還是踏踏實實,平平淡淡纔是真。

而現在,這種迴歸輪到了我們。越來越多出國排隊搶名牌的國人,會認識到這個牌子並不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多美好,會認識到這個錢其實花得沒必要。

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時造成的,也不會一時在改變。這也意味着,企業們要意識到,即使未來經濟重回更好增長態勢,消費者依然會理性、明智的消費。

如果說我們現在面臨的是降價時代,那未來,我們要面臨的,都將是平價時代。需要特別說明是,對中國消費品牌企業來說,這是挑戰,也更是機遇。其核心或許就在四個字:

高性比價。

既要高質量,也要性價比。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