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唐代!揭密「燕京八絕」之一北京雕漆「剔紅」之美

北京雕漆。(圖/翻攝自《新華社》)

記者馬叔安綜合報導

雕漆是一種把天然漆料胎體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刻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雕刻花紋技法,在古代也被稱爲「剔紅」,北京雕漆素有「燕京八絕」之一美譽,以雕刻見長。在漆胎上塗幾十層到幾百層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進行雕刻,在2006年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社》介紹,雕漆創作過程包含髹漆、雕刻、磨光工序,北京雕漆在2006年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雕漆。(圖/翻攝自《新華社》)

漆工藝由於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等名目,北京雕漆講究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據中國僅存的一部歷史漆書,明代名漆工黃成着、楊明作註釋的《髹飾錄》記載:唐代已有「剔紅」的製作

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大量的是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只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發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

▲北京雕漆的代表性傳承人馬寧在工作室雕刻作品。(圖/翻攝自《新華社》)

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後一度逐漸衰退,到光緒22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後由於清宮內需要修理雕漆工藝品,北京的民間雕漆又興起。

到了民國時期,開始蓬勃發展,1920至1934年之間,雕漆作坊發展到幾十家,大都設在北京崇文門、前門朝陽門一帶。如今的北京雕漆有別於過去一般是平雕,也出現了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

► 零毛孔美肌從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