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4歲童不會說話 師憂發展遲緩轉介就醫

大千每月安排治療師深入偏鄉,爲孩童進行早療服務。(大千醫院提供/巫靜婷苗栗傳真)

大千復健科透過早期的發展評估,幫助及時發現孩子症狀並給予最佳的治療。(大千醫院提供/巫靜婷苗栗傳真)

1到6歲孩子該會的語言表達。(大千醫院提供/巫靜婷苗栗傳真)

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1名詹姓男童,4歲了還不會說話,只用比手畫腳表達意思,溝通困難易情緒失控,去年10月經幼兒園轉介大千醫院復健科「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校方家長合作早療,如今他在互動與言語上改善許多,從不會說話到漸漸能講出完整句子,讓詹母放心不少。

詹家有3兄弟,詹母表示,2名哥哥成長過程都很順利,只有年僅4歲的詹小弟比較特別。詹童老師發現少與人互動、不太講話,多是用手指東西,如果大人不懂,他就會生氣、摔東西,因此藉由大千醫院每月深入山地偏鄉服務的機會,轉介個案評估、治療。

復健科副總技師陳奕穎指出,因族羣語言、資源差異,山地兒童在語言、認知遲緩比例略勝平地兒童,除了基因遺傳、出生不順利、父母酗酒抽菸、受虐等因素臨牀案例也有家庭支持力不足,家長忙於工作,孩子缺乏刺激導致發展遲緩。

陳奕穎表示,偏鄉家長爲了顧生計或認爲「大隻雞晚啼」,常忽略兒童發展遲緩,有些家庭則因現實條件沒有餘力載着孩子到處求診,嚴重會與社會脫節,孩子雖能夠自理,卻不能成爲社會生產力,最終增加家長晚年的照顧負擔。

兒童發展遲緩並不罕見,復健科指出,每年平均有135人次接受早期療育評估。陳奕穎說,依據詹童的案例,醫院提供老師及校護治療諮詢,讓他們融入教程建立早療網絡;每月安排2至3名治療師爲小朋友進行療育課程;每季安排復健科醫師評估。

家長配合在生活中引導對話進行親子共讀,詹小弟從一開始不說話、慢慢發展出疊字、到能說出完整的句子,整體進步許多,此外,在治療師的協助下,他在拓展學習經驗方面,主動性也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