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別頻出包 北市年逾2千件爭議罰單
近年來全臺各縣市積極設置科技執法,強化交通安全並取締各類違規事件,但也傳出不少爭議事件。(範揚光攝)
政府大力設置科技執法助警取締交通違規,但以北市爲例,光是2023年科技執法爭議就達2048件,其中逾1成在民衆申訴後才撤銷處分。有計程車駕駛就反映,雖有人力複審機制,但質疑無論系統判別、人工審查皆有瑕疵疏失,收到烏龍罰單後,想到申訴流程勞心勞力都嘆「乾脆自己吞了」。
臺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秀出科技執法罰單顯示,一輛廂型車違規左轉,科技執法卻判斷是另輛車違規,警方依此結果開單。他質疑,科技執法判別系統有瑕疵,政府公然搶錢,警方強調會有員警審查纔開單,但該罰單代表根本沒2次判斷。
李威爾指出,警方對這類罰單皆回覆「有問題就申訴」,受害者須到裁決所或監理站網站填單,遭誤會的罰單被送回原開單的單位,有人不承認開錯單,致許多申訴未過,民衆不服只能費心力打官司,更多被開烏龍罰單者都想「才600元就吞了吧」。
李威爾呼籲,各縣市科技執法程式設定應有明確標準,負責再次審查的警察單位須細心確認,離譜錯誤就不會一再發生。對未來將增設更多科技執法,他認爲,因警力不足要裝沒問題,但先把合理道路交通工程做好,否則只會造成民怨,且全臺應有全面配套。
此外,近來兒少交通事故增加,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與路權團體檢核19所學校周邊交通狀況,皆不合格。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說,日韓學區周圍皆有嘗試性的快速執法作爲,只要違規很快就會得到處罰,臺灣許多學區標示不明,曾看過學區,但速限卻高達60公里,贊成於學區增設科技執法,但應有連續性配套同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