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睡頭較圓、哭會疝氣、胖嘟嘟健康? 阿嬤帶孫的11道陰影

文/巫漢盟(阿包醫生)首先,我們對於長輩願意幫忙照顧孩子,一定要心存感激,且感謝的話語,需不時掛在嘴邊。因爲即使請再昂貴有愛心的專業保母,也無法像阿公阿嬤,那麼真心地疼愛我們的孩子。

但兩代教養觀念相差二、三十年,加上社會的變遷、生活型態的改變,照顧孩子時多少就會產生摩擦。現代思維和傳統觀念如何取得共識,就得靠智慧來說服長輩,例如透過「借別人的嘴說自己想說的話」,留些交流的空間。

其實長輩和我們一樣都疼愛孩子,只要最終目的是爲孩子好,我們說話多繞個圈子,避免和長輩爭論纔是上策。有時可以利用一個玩笑話、一個善意的謊言,都有可能輕鬆化解很多衝突。

但對於具強烈傳統觀念的長輩,跟他們有理說不清的情況下,一種是少抱怨且認命地接受長輩的教養模式;一種是尋求理念相符的外部照顧者,例如保母、託嬰中心、或幼兒園,來化解兩代教養產生的爭執。針對兩代容易有歧見的育兒大小事,阿包醫生舉出較常見的狀況,希望能幫助父母與長輩溝通。

S1. 阿嬤說:寶寶除了喝奶還要喝水啦!寶寶並非不能喝水,但對於尚未添加副食品的寶寶,由於母乳或配方奶中有八、九成是水分,因此只要按時餵奶,就不會有水分不足的疑慮,所以不需另外補充水分。

雖說寶寶奶喝夠就不需再喝水,但也不用嚴格到一口水都不能喝,在喝完奶後,可讓寶寶喝些水,漱漱口來清潔口腔。但攝取過多的水分,會讓正常奶量減少,寶寶獲得的營養就不足,還會造成寶寶腎臟的負擔啊!

至於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一天總奶量開始減少時,就需開始補充水分。但別忘記平時吃的水果、粥、湯中,就含有水分,切記毋須過於逼迫孩子額外喝許多水。

S2. 阿嬤說:在配方奶中加鈣粉、還要煮大骨湯給寶寶喝,這樣鈣質纔會夠?從前物資缺乏,配方奶昂貴也不普及,營養成分也不如現在豐富完整,所以很多長輩纔有此觀念。而家長若想爲孩子再補充鈣,要先了解鈣質的吸收,須透過維生素D的協助,才能夠活化運用。若單純僅補充鈣,反而會使寶寶血鈣濃度增加,可能增加腎結石的機會

另外,大骨湯的鈣質含量少,不及乳製品的數十分之一,且殘留在骨頭中的鉛及其他重金屬,經過熬煮後會釋放到湯裡,其實對寶寶身體有害無益。

原則上大骨湯偶爾吃沒有關係,但不建議當成補充鈣質的唯一來源,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小魚乾、起司、黑芝麻等也應多攝取。至於鈣粉,阿包醫生建議把錢省下來,去買天然的食材比較實在!

S3. 阿嬤說:寶寶養得胖嘟嘟才健康!零食飲料吃一點也無妨啦!以前的年代,能把寶寶養到白白胖胖不簡單,所以寶寶一旦養得好,帶出去人見人愛,自然也有面子。但最近研究發現小時候胖,長大後肥胖的機會比其他人來的高。原因就是孩子從小養成易發胖的飲食習慣後,長大後容易繼續維持相同飲食模式,以至於長大後持續變胖。

所以寶寶的成長不只看體重,身高和頭圍也要跟着一起長才行。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正確且健康的飲食習慣。長輩讓孩子吃零食,喝飲料,認爲孩子本來就愛吃甜,殊不知孩子這種習慣其實是被養成的。

面對這種場景,先不要責怪長輩,應該先提醒長輩,零食飲料常是人工合成而非天然,再考量層出不窮的黑心產品,過去用於工業用途的原料,現在居然拿來做食品,對人體的危害當然也更大。孩子還在成長,這些成分若累積在體內,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影響腦部發育,相信長輩們也不樂見!

而且在飯前讓孩子吃零食糖果或喝飲料,會讓孩子血糖瞬間上升,等要吃正餐時就沒有食慾,這樣孩子攝取的營養就不均衡了!我們可以試着在長輩喂孩子吃餅乾糖果時,把它們換成較天然的水果乾、堅果,或是自己做的甜點;在長輩喂孩子喝飲料時,換成天然的果汁或鼓勵喂白開水。如此孩子吃得越健康,大家才越放心!

S4. 阿嬤說:孩子自己吃飯吃太慢,飯菜容易冷掉,也會吃得髒兮兮,直接喂他吃比較快;讓孩子坐餐椅太受苦,以前我們都是抱着喂;如果還要追着他吃飯,也是正常的!長輩習慣喂孩子吃飯,即使孩子長大了,也還是期待喂他吃飯,因爲長輩認爲自己被孩子需要,這樣也不會弄髒用餐環境。但孩子學吃飯時吃得七零八落很正常,因爲練習的過程中,由於手眼不協調、不擅使用餐具而吃得亂七八糟。但經過每天每餐,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一定會越來越好。

但長輩持續餵食卻讓孩子失去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孩子自己不需用手吃飯,自然也不會專心吃,吃飯時間可能越拖越長,如果再加上沒有坐餐椅的習慣,當然就會上演吃飯追逐戰,長輩每喂一口飯都就要追着孩子跑。

若從小就不讓孩子感受操作餐具的樂趣,或是壓抑他們對食物的好奇,慢慢地吃飯對孩子來說,會是件無趣且倍感壓力的事。小孩習慣被餵食後,可能也無法體會真正飢餓的感覺了!

飲食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如果一開始方法不對,就可能造成日後孩子的餵食困難。一旦孩子對「吃飯」失去興趣,要他吃飯時,他當然跑給你追!但是時間珍貴,應該是用在享受食物的美味,而不是耗費在強迫餵食的追逐上。長輩已經花了大半輩子養育我們這一代,現在應該是含飴弄孫,而不是苦命地伺候家中的金孫

S5. 阿嬤說:孩子手冰冰,就要加衣服,穿越多才不會着涼!有種冷叫做「阿嬤覺得你冷」!孩子手腳血液循環比大人差,容易受到外界溫度影響而降低,但他們的身體溫度本就比大人高,若一直加衣服,會讓他們流更多的汗,可能使皮膚出現熱疹。此外還可能讓嬰幼兒體溫持續上升,造成誤判爲發燒。

所以請堅持一個原則,大人穿幾件衣服,孩子就穿幾件!打噴嚏不一定是感冒的徵兆,有時溫度變化也會造成打噴嚏!

S6. 阿嬤說:早點讓寶寶練習如廁,尿布戒得快! 以前的年代紙尿布很貴,長輩爲了省錢,希望孩子儘早戒除尿布,這也是無可厚非。但太早強迫孩子自行如廁,可能導致孩子心情焦慮,反而延遲學會自己上廁所的時間,也可能造成憋尿甚至引發後續的泌尿道感染。

目前建議在1歲半到2歲之間開始,但確切什麼時候開始,並不有硬性規定,還是取決於孩子的心理、生理髮展狀況,父母和孩子都要做好準備再進行,不需要「呷緊弄破碗」!

S7. 阿嬤說:不能讓寶寶哭,越哭越容易疝氣嗎?寶寶因爲不會講話,唯一能使用的語言就是哭。一旦有生理需求或身體不舒服時,哭是正常反應。

他會因肚子餓而哭,尿布溼而哭、想要吃奶嘴而哭、包巾太熱而哭、想睡覺而哭、甚至因腸絞痛而哭…至於寶寶愛不愛哭也跟天生氣質有關,高需求寶寶就是需要人陪、喜歡人抱。在滿足寶寶一切需求卻還再哭時,確認他的狀況安全無虞,讓他哭一下並無大礙。

至於疝氣是因爲位於腹股溝腹膜鞘狀突在寶寶出生後沒有閉合,當寶寶劇烈哭鬧、嘔吐或是咳嗽後,腹壓增加而迫使內臟掉入腹股溝,甚至陰囊。所以若腹膜鞘狀突已閉合,再怎麼哭也不會哭到疝氣,清楚瞭解原因就不需如此提心吊膽。

S8. 阿嬤說:趴睡頭型比較圓啦!長輩常認爲趴睡孩子會睡得比較安穩,頭型也會較漂亮。但趴睡相較於仰睡,嬰兒猝死風險較高,美國醫學會從二十多年前就建議新生兒採取仰睡,以降低猝死機會。

之前在醫院,阿包醫生也遇過一個案例,三個月大的寶寶病危送進加護病房,詢問病史才知道寶寶平時是趴睡,父母還特地買了「嬰兒呼吸監控牀墊」,但某天趴睡的過程,寶寶突然沒了呼吸和心跳,憾事就發生了。

孩子頭型雖重要,但即使不完美等頭髮長齊,也會有所改善;至於仰睡睡不安穩,也還有其他更安全的作法,而不是選擇趴睡。最重要是孩子能平安、健康長大,相信長輩知道潛在風險後,也不敢鋌而走險。

S9. 阿嬤說:寶寶坐汽車安全座椅會哭很可憐,反正抱一下就到了,不坐沒關係啦!根據美國的交通事故統計數據,孩童沒坐安全座椅發生車禍的死亡率是乘坐者的八倍,所以若能正確地使用兒童安全椅,可以有效的降低兒童車禍時潛在傷亡率七成以上。

意外總是發生在那一下下的時候,沒必要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所以請堅持讓孩子坐安全座椅,寧願讓孩子在座椅上哭,也不願在發生意外後,換大人慾哭無淚。若孩子在座椅上哭鬧,可以透過大人在旁陪伴,以及給予奶嘴、安撫毛毯,喜愛的玩具來舒緩不適感,相信孩子都會愛上安全座椅的!

S10. 阿嬤說:開始會爬的寶寶,坐學步車(螃蟹車)可以讓他學習站立、走路,也可以讓他體驗到處移動的樂趣! 過去的時空背景,孩子會爬後,把他放在學步車上,因爲它被認爲是很好的「安置場所」,這樣父母可以較輕鬆,除了可以少抱孩子,也不用擔心他會亂爬到其他危險的地方。

但美國、加拿大早已不建議使用學步車,是因爲孩子乘坐學步車,容易發生摔傷或是夾傷等意外事件。此外研究顯示學步車也可能造成孩子O型腿及扁平足的產生,甚至脊椎側彎。再來學步車的高度和孩子無法配合,也易造成日後孩子習慣踮腳尖走路。

當我們看到孩子被長輩放在學步車上,不需要一個箭步把孩子抱起來,也不需要大發雷霆,應該先告知長輩,坐學步車會有上述的疑慮,建議長輩若要讓孩子坐學步車,一次使用時間不宜超過20~30分鐘。

此外一定要陪伴在孩子旁邊,注意周遭環境是否安全。其實我們要做的,是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而不是一味地用學步車限制他的移動空間。因爲等孩子會走之後,也無法用學步車圈住他了!

S11. 阿嬤說: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一生病就要趕快吃藥!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若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需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纔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覆的損傷。

從前燒壞腦袋的說法,常常是因爲腦炎或是腦膜炎的關係,造成腦部的損傷。寶寶發燒的原因有許多種,若伴隨食慾精神活動力不佳,建議讓兒科醫師檢查,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

至於孩子一生病是否需要馬上吃藥,端看孩子罹患疾病的種類和嚴重性。一般來說,引起孩子生病的病菌,絕大多數以病毒爲主。而大多數的病毒感染,除了特定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或泡疹病毒,有特效藥能較快治療疾病,其餘的病毒感染,目前都以症狀緩解的藥物爲主。

所以孩子一生病趕快吃藥,倒不一定能縮短病程,只有透適當的休息及營養的補充,才能讓孩子趕快好起來。但在孩子症狀嚴重到影響食慾、精神及睡眠時,親子雙方都不須堅持硬撐,服用一些藥讓孩子可以睡得較好,體力才能較快恢復,且照顧者也纔有休息的時間。

★巫漢盟(阿包醫生),現任禾馨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立志照顧每一個可愛寶寶,看診時就像是一顆溫暖的包子,內餡裝滿了各式各樣的育兒知識。熱衷分享寶寶健康及教養的正確觀念,希望在育兒路上,陪着爸媽、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見「兒科醫師陪你養寶包,爸媽育兒沒煩惱」部落格。

★更多資訊請上「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粉絲團

您有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嗎?《ETtoday東森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