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歌唱大賽飄政治味 2020年鹿特丹競唱

根據中央社報導,每年一度的歐洲歌唱大賽吸引約2億人觀看,是歐洲一大盛事,2020年將由荷蘭鹿特丹主辦。不過,這項賽事近年圍繞文化政治議題,甚至成爲國家之間角力場域

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是橫跨歐洲及遠至澳洲共約40國的大型賽事,每年5月賽事期間吸引大約2億人次觀看,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歌唱類比賽

今年總決賽由25歲的荷蘭歌手勞倫斯(Duncan Laurence)抱走冠軍,在「誰贏誰辦」規則下,荷蘭自動成爲2020年比賽東道國。在成千上萬觀衆涌入再加上城市宣傳利基,吸引衆多城市爭取主辦權,最後2個決選城市由鹿特丹(Rotterdam)對上馬斯垂剋(Maastricht)。

主辦單位歐洲廣播聯盟在8月30日公佈,綜合考慮場地技術資金因素下選擇由鹿特丹成爲主辦城市,擊敗了「歐洲聯盟條約簽署地馬斯垂剋。

歐洲歌唱大賽話題性高,由於參與國家衆多,近年因比賽圍繞文化及政治議題,曝光度更高。過去土耳其曾因參賽歌手中有同性戀及跨性別者,例如奧地利大鬍子變裝歌后伍斯特(Conchita Wurst),因而抵制歐洲歌唱大賽。

烏克蘭歌手MARUV也發生原代表國家征戰,卻因爲烏克蘭國家公共廣播公司要求參賽歌手不能在俄羅斯演出,歌手卷入俄烏爭議後失去參賽資格,比賽形成另類制裁工具

今年比賽在以色列舉行,美國流行樂天瑪丹娜應邀表演時,其舞者身穿背部綴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旗幟服裝現身,在兩國長年衝突下,表演沾染政治也引發爭議。

另一方面,由於歌唱大賽評分包括評審及觀衆投票,但在觀衆不能投給本國選手規則下,可能出現友好國家互投現象。像英國近年名次表現不佳,就有人怪罪可能是因爲英國啓動脫歐,導致歐盟國家民衆好感降低,也讓這項歌唱大賽更添濃濃政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