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關稅大棒揮向中國新能源汽車
作者 | 喻 言
編輯 | 周智宇
歷時8個月,歐盟針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開展的反補貼調查終於塵埃落定。
6月12日的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表示將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最高加徵38.1%的額外關稅。如果算歐盟現有的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10%關稅,未來部分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的實際關稅將達到48.1%,這對中國電動汽車直接出口到歐盟會有一定影響。
這一決定引起不少反對聲。匈牙利國家經濟部部長納吉·馬頓在一份政府聲明中表示,匈牙利不同意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
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歐洲品牌寶馬、大衆也都認爲這一決策並不正確。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加徵關稅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的發展,同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
奔馳集團則表示,始終支持基於世貿組織規則的自由貿易,包括所有市場參與者應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則。
上汽在聲明中稱,其取得的成果依靠技術創新,而非政府補貼,殷切期望歐盟能夠認真傾聽中、德兩國汽車企業的呼聲,堅決避免人爲設置新能源汽車貿易壁壘,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吉利控股則發佈聲明,表示過去近20年,吉利控股在歐洲進行了大量投資,提升全產業鏈的創新能力,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呼籲歐盟對於這一決定慎重考慮。
也有多位受訪者認爲,目前歐盟關稅利率仍有微調空間,對龍頭整車廠影響也可控,接下來中國汽車頭部企業也會加速在歐盟本土化組裝的進程。
資本市場的反應也非常直接,在關稅結果出爐後次日(6月13日),上汽集團以1.55%的跌幅收盤,比亞迪則大漲4.15%,吉利汽車也收漲1.69%。
從具體公告看,歐盟對於抽樣的三家企業——比亞迪、吉利、上汽,分別加徵17.4%、20%、38.1%。對其他未抽樣企業則加徵了21%-38.1%不等的關稅。此外,歐盟表示會對特斯拉提交的證據評估,或將其加徵的21%關稅,修改爲歐盟單獨計算的稅率。
不過,此次的關稅爲暫爲臨時性關稅,到7月4日,歐盟委員會將公佈對詳細計算的說明,並在公佈後立即執行關稅,也就是說,還有三週的談判窗口期。並且該臨時關稅成爲正式關稅還有四個月時間,歐盟委員會需要在此期間與成員國達成一致。
瑞銀歐洲汽車行業研究主管Patrick Hummel也向華爾街見聞分析,理論上可能還有轉機,稅率微調可能性更大。並且Hummel強調,如果關稅落地,對一些歐盟大衆市場車企的利好非常有限。
根據海關數據,2023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48.2萬輛純電動乘用車,佔到中國電動汽車總出口量的45.1%。前述被抽樣的三家企業,正是2023年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銷量的前三名,其中上汽出口24.29萬輛。
此次的關稅加徵,對各家企業的影響也不同。對於頭部企業而言,歐洲多國表示歡迎投資建廠,也有不少車企計劃在歐洲當地建廠,並且還有一些企業也在歐洲設置研發中心等;對於沒有在當地建廠的小型企業來說,較高的關稅會削弱其競爭力,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Hummel也指出,中國行業龍頭可能會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它也獲得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的歡迎。
過去幾年,比亞迪等企業已陸續在歐洲開始建廠,以匈牙利最具代表性。2017年,比亞迪在該國科馬羅姆市的工廠正式投產;今年1月,比亞迪又在該國簽署乘用車工廠的土地預購協議。
上汽此前表示等名爵銷量超過10萬輛之時,將在歐洲建廠。其在此次迴應中,也表示正計劃將中國新能源技術、綠色工廠引入歐洲。
吉利汽車則和歐洲有着更深的淵源,手握沃爾沃、極星、smart、阿斯頓·馬丁等衆多歐洲品牌,並且得益於此前的收購,其子公司沃爾沃在瑞典和比利時還擁有兩家工廠。
除此之外,長安、長城、奇瑞、哪吒等品牌也都曾籌劃在歐洲建廠,不少企業的選址工作已經完成。上個月,零跑汽車和Stellantis合資公司零跑國際正式成立,會在大中華地區以外市場出口、銷售和在當地製造零跑汽車產品。
可以說,從新能源汽車到整個汽車行業,目前中國汽車品牌與歐洲的關係都比以往更加緊密。
也正如齊普策所言,類似增加進口關稅這樣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
當然,歐盟的關稅也表明,中國車企出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歐洲車企相比,中國車企在出海方面還是新手,出海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一直都在。歐洲是一個誘人的市場,但也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考驗的市場。
面對愈發複雜的全球貿易環境,野心不小的中國車企,也要找到應對之法,適應這場變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