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3縣市溢淹面積增加最為顯著

根據報告指出,若溫度增加攝氏2度,雲林海岸溢淹情況將最爲嚴重,淹沒面積達4.3%‘。圖爲雲林萡子寮港去年9月海水倒灌情況。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科會與環境部今公佈「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這是氣候法上路後,我國第1本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報告指出,若無法有效控制增溫,臺灣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水稻、玉米產量下降,海平面上升,且以雲林、臺南、基隆溢淹面積增加較爲顯著。

根據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恐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攝氏36度的天數將增加75天,除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等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將受高溫影響而減少。

模式評估,水稻產量整體趨勢下降,世紀中、末分別減少13%及18%;玉米產量整體也呈下降趨勢,世紀中、末平均分別減少10%及17%。

生態上影響,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反映動植物棲地變化,適生面積僅餘現在的 16.08%;暖化也將導致南海基礎生產力下降與浮游動物豐富度減少,若水溫高於攝氏33至34度,則不利於海草生長;全球海洋生物量於2030年後下降幅度逐年加劇,高碳排情況下,2060年後生物量將大幅減少。

報告也提及,全臺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連續不降雨日數將增加、豐枯水期的差距也增加,乾旱事件強度及頻率提高;極端暴雨將成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1次。未來侵臺臺風數量受暖化影響將減少,風速及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臺灣水資源管理及災害風險都有影響。

該報告也根據IPCC全球暖化程度攝氏2度情境下進行評估,發現臺灣海平面預估將上升34.5公分,並造成海岸溢淹面積增加,並以雲林縣情況最嚴重,溢淹最大深度超過2公分,淹沒面積達4.3%;其次爲臺南市,溢淹最大深度1.5至2公分,淹沒面積達3.29%;第三名爲基隆市,溢淹最大深度0.5至1公分,淹沒面積達2.26%。

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是由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教授李明旭擔任主編,報告聚焦科學方法及推估資訊的彙編,內容包含全球及東亞氣候變遷概述、臺灣氣候變遷現象與衝擊資訊、氣候變遷風險與調適科學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