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醫師新進人力只有10年前7成 「給付不均」成隱憂
▲內科醫師新進人力只有10年前7成,「給付不均」成隱憂。(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財團法人臺灣研究基金會今(21)日起連續2天舉辦「第三波健保改革-醫療資源分配正義再探討」學術研討會,衛福部健保署、醫事司皆列席參與。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在演講中表示,過去所講的「內、外、婦、兒」四大皆空人力,近10年已獲得改善,但內科人力仍只有過往7成,衝擊次專科訓練。
石崇良表示,醫師人力在近10年來有近5成成長,內、外、兒、婦產科的成長比分別爲45%、30%、54%、16%。雖然四大科人力目前尚無缺乏,但婦產科與外科醫師的平均年紀分別爲52.4歲與49.5歲,執業年齡偏大,也成了未來隱憂。
石崇良表示,整體而言,四大科人力已有改善,內科新進人力約過往7成,衝擊部分次專科醫師培訓;外科人力招收雖無大問題,但部分次專科與偏鄉人力仍有待加強。
兒科醫師人數按服務人口比例,以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惟部分地區24小時兒科服務短缺。婦產科新進人力已明顯成長,惟受生育率與生產風險影響,偏鄉地區24小時生產服務拮据。
▲財團法人臺灣研究基金會舉辦「第三波健保改革-醫療資源分配正義再探討」學術研討會。(圖/記者嚴雲岑攝)
石崇良提到,內科次專科多,像是腫瘤科、新陳代謝科等科別因醫療糾紛多、手術少、壓力大,成了冷門的次專科,人力一直處於短缺狀態。而心臟內科、腸胃科等手術多、健保給付較多的熱門科別,長久以來都廣受醫學生歡迎,未來排擠情況恐增加。
目前每年醫學系畢業生人數約1300至1400名,但專科訓練容額高達2143名,長期以往則造成各科人力失衡。臺大醫學院院長、內科教授張上淳表示,近年來受到高齡化影響,患者共病增加,內科醫師照顧的疾病複雜性更高,但近10年來健保加成僅限內科重症,一般科別的給付卻未增加,也間接影響選擇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