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董春嶺:充分認清美國「去風險論」本質

名家觀點》董春嶺:充分認清美國「去風險論」本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董春嶺1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近來「去風險」一詞被美西方高官頻繁提及,成爲用以闡釋對中政策的一個關鍵概念。但這一概念的使用實際上是「脫鉤論」徹底失敗的產物,隨後又逐漸演變成美國持續鼓譟「中國威脅論」、推動對中遏制戰略的新「遮羞布」和「鋪路石」,危害性不容小覷。

董春嶺表示,「去風險論」出現的背後是「脫鉤論」的破產。在全球化時代,尋求與全球頭號製造業大國「脫鉤」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當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時刻,正是中美合作、同舟共濟才使這場蔓延至全球的經濟危機得到有效治理;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時期,正是中國以穩定的抗疫物資生產支撐了全球防疫抗疫鬥爭。中國巨大的市場、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羣體、物美價廉的製造業商品、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成爲吸引全球資本的重要紅利;中國互利共贏的理念、對和平發展道路的堅持、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的大國實踐,成爲亞洲地區蓬勃發展的重要動力。

董春嶺稱,而川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爲內核、以「製造業衰落論」「對中經貿吃虧論」爲主要內容的對中「脫鉤論」,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訛詐,西方國家對此亦心知肚明。從川普到拜登,縱有一系列疊牀架屋的對中「脫鉤」政策,中美經貿合作依然保持了強勁韌性。美國工商界、戰略界也越來越認識到,對中強行「脫鉤」成本難以承受、得不償失;美國強壓他國與中國「脫鉤」不僅困難重重,而且收效甚微。美國政府的「脫鉤」政策不僅遭遇包括大型美企在內越來越多企業的抵制,也遭遇越來越多盟友夥伴的反對。歐洲最初使用「去風險」概念的原因就是認識到「脫鉤」不可能,進而想以所謂「去風險而不脫鉤」,在配合美國戰略需求與繼續收穫對中經貿合作紅利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而面對大選、國內資本和外交等多重壓力,美國政府也不得不接過這一概念,其宣揚多年的「脫鉤論」正以一種不了了之狀態告終,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美國鼓譟「去風險論」,本質還是「中國威脅論」的延展。按照美國的中國問題學者保羅·格維茨理解,「去風險」這一概念聽起來「更溫和,更容易實現,有更大的政策模糊空間」,「能夠以降低國家安全風險之名,把美國想要對中採取的所有行動都納入進來」。在美國始終將中國視爲「頭號戰略競爭對手」並以全政府之力遏壓中國的大背景下,美國政客口中的「去風險」實質上成爲「去中國化」,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分工合作被視爲「風險源」,中國涉身其中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環節被視爲「風險點」,中國有望實現技術突破和能力躍升的關鍵科技領域被視爲「去風險」的重點領域,對中出口管制、經濟制裁、國家安全審查、長臂管轄等則成爲美方「去風險」的慣常手段。

董春嶺強調,顯然,「國家安全」的概念被濫用、「中國威脅」被泛化、將中國塑造成「風險」,正成爲美國掩蓋自身霸權本性、離間中國與廣大開發中國家關係、推動對中「新冷戰」的核心手段。其中一個危險之處在於,「去風險」這一概念更具欺騙性和煽動性,美國試圖藉此既能安撫國內國際反對「脫鉤」的力量,也能讓美國遏中戰略的實施變得更精細、更隱蔽、更順暢。當前,美國正在試圖與國內各界、與歐洲加強基於「去風險」概念的認知協調。也就是說,對中「去風險」正成爲美國政府重塑國內國際對中認知、弱化中美合作民間基礎、強化美國與盟友夥伴戰略合作、協調推動「一體化威懾」的重要手段,這給不確定、不穩定的世界帶來全新的安全風險,值得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警惕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