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價值觀對立日益凸顯 清華教授分析陸對外關係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表示,2022年的國際局勢有些重要趨勢正在發生。(示意圖/達志影像)

展望2022年中國對外國際關係,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表示,2022年的國際局勢有些重要趨勢正在發生,包括從美國舉行民主峰會可見「價值觀對立日益凸顯」,其次諸如德國等國,在涉華問題的表態往往更勝政府層面,「民間推動政府在涉華問題的轉向」上,也不能忽視。最後,孫立平以立陶宛與臺灣交好,歐洲各國對立陶宛的力挺爲例,強調各國正以「法不責衆」的做法,挑戰北京底線。

孫立平指出,去年底美國發起的民主峰會,有點成了「烽會」。特別是在重構聯盟上。中國前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2021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的一個說法:美國不會接受一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乃至種族,都很不相同的大國(中國)崛起。崔大使提到的幾個因素沒有一個是經濟。

孫立平認爲,至少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開始生活在一個以經濟爲中心的世界裡,我們都假定經濟是最重要的,是決定着其他東西的。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過去不乏炮火紛飛的年代,不乏宗教狂熱的時期,甚至也有過意識形態尖銳對峙的階段。以經濟爲軸,只不過是歷史的一些片段。「誰能夠保障世界不會進入一個以價值觀爲主軸的時期?」

而在民間推動官方上,孫立平稱,很多專家談及中德關係就強調兩點,一、由於過往梅克爾的態度,中德關係相對友好;二、德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尤其是汽車產業,但這些說法都忽視「深層結構」的作用。再以日本爲例,論汽車對中國市場依賴性,日本不比德國小。但之前幾項民意調查都表明,90%的日本民衆對中國抱負面看法。「我想問的是,在日本未來的走向中,這兩個因素哪個會起更重要的作用?」

孫立平直言,就深層結構而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涉華問題上一些國家議會和議員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涉華的問題上,一些國家的議會往往比政府更激進,更一致。在一些國家涉華議案的表決上,往往都是高票甚至全票通過。

此外,孫立平說,立陶宛與臺灣走得越來越近,甚至置中國政府多次警告和制裁措施於不顧。衆所周知,臺灣問題是中國政府不容觸犯的底線。一些國家動作連連,甚至歐洲哪怕是一些與中國比較友好的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對立陶宛表達支持,這是不是在嘗試形成一種「法不責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