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成衣商工人希望國際譴責政變

緬甸成衣工人工會上街抗議,並且持續罷工,還希望國際品牌公司能更有力量的譴責政變。(圖/美聯社)

緬甸在2月初發生軍事政變,迄今已一個多月,更多的民衆走上街頭工廠工人也自主罷工抗議,並且希望設廠在緬甸的各國公司,能對軍政府施加加多壓力

美聯社報導魏田田(音譯Tin Tin Wei)是一位26歲的工廠作業員,她原本在一家成衣工廠每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個小時,相當辛苦。自從二月份發生政變以來,她還沒有進工廠縫過一件衣服,花了全部的時間與其他工會成員在街頭抗議,因爲要是在此時去工作,就等於替那些得位不正的軍政府工作。

她的工會是「緬甸製衣工人聯合會」,已經有了全國大罷工共識,就是抗議軍事政變,並且敦促像H&M和Mango這樣的主要國際品牌,能夠譴責以及施加更大壓力給軍政府。但是他們也受到相當大的危險,軍政府會逮捕抗爭者,甚至慘遭暗殺。

去年5月的緬甸紡織業生產線,緬甸在過去5年是許多國際成衣廠代工地。(圖/美聯社)

魏田田說:「如果我們認命回去工作,那麼我們的前途將是一片漆黑。我們很可能在未來失去勞動權、失去人權。」

不過迄今爲止,各個國際公司的反應強弱不一,大多仍然是利益考慮,只有少數人表示他們會削減在緬甸的業務。更多的是不予表態,或者在譴責政變的同時,仍希望工人繼續工作。

緬甸工會聯合會希望全面的國際制裁能介入,而不是某些人提議的「針對性的制裁」,因爲強度不夠的制裁對軍政府效果不大。

2010年代中期,國際對緬甸的制裁令逐步取消,緬甸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軍事統治之後,開始轉向民主展發,並且給予了一些勞工權利,比如工會。隨後西方品牌公司就被緬甸的廉價勞工所吸引,廣泛的在此設廠,也給了緬甸需要的就業機會

緬甸平民原本也把握這個就業榮景,但是看到軍政府的胡作非爲,他們願意先放棄自己的工作,即使全面制裁可能會影響超過60萬個成衣工人的生計,但一些工會領導人表示,他們寧願看到大規模裁員,也不願向軍事政變低頭

這股公民合作運動(CDM,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正在擴散,除了成衣廠工人以外,還包括鐵路工人卡車司機醫院、銀行僱員等等職業

泰國回到緬甸的移民勞工組織者Sein Htay在電子郵件中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完全不給軍政府機會,我們認爲CDM已經看到效果,因此,我們也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但是他們的風險也在上升。緬甸安全部隊暴力手段正在升級,一些中國大陸企業擁有的工廠被燒燬,部隊開槍殺害了至少38人,仰光出現逃難潮,成千上萬的工人及其家人逃離首都。

製衣業在緬甸出口經濟起着關鍵作用,歐洲商會最新數據顯示,緬甸商品出口總額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服裝紡織品,2018年價值45.9億美元,相比剛取消國際制裁2012年時的9億美元,高了5倍以上,可見成長之快速。

儘管工人希望國際公司先離開,但許多人仍持觀望態度。專家指出,將產品線轉移到另一個國家並非易事,一旦公司離開,要返回緬甸也不容易。

包括LL Bean、 Hennes&Mauritz和The Benetton Group等成立公司,選擇暫停緬甸工廠的所有新訂單,但保留恢復未來訂單的可能。

西班牙品牌Mango表示將與全球和緬甸本地的貿易和工會合作,以確保工廠工人、工會負責人不會被軍政府清算報復。

緬甸服裝工人聯合會主席Moe Sandar Myint原本在生產線上組織過小罷工,後來決定上街抗爭。她認爲國際品牌在幫助工人方面做得還不夠多,希望能看到更具體的動作

Moe Sandar Myint說,警察在2月初突襲她的家,之後她與其他抗爭成員只能躲藏,從一所安全屋轉移到另一所安全屋,雖然很辛苦,但她表示,仍將繼續指揮戰鬥

她說:「我不能讓我們這一代人與下一代,都生活在軍事強人陰影下, 這是無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