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碎核電,東芝今日退市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東芝公司於12月20日正式退市。

成立於1875年的東芝至今已有148年的歷史,1949年,在公司成立的第74個年頭,東芝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巧合的是,上市整整74年之後,東芝於2023年正式退市。

在近150年的發展歷程中,東芝打造了橫跨家電、電氣、半導體、能源、基建的龐大產業帝國,一向被視爲日本製造的象徵,擁有“日本之光”的盛譽。

回顧東芝從輝煌走向落寞的全過程,錯押核電業務是第一張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

錯押核電

21 世紀初,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日本很多老牌科技公司開始掉隊,經營方向急需調整,東芝選擇把寶押在覈電能源業務上。

核電是東芝的傳統業務之一,20世紀70年代投運的福島核電站,就有東芝參與設計建造。初期的核電能源賽道確實賺錢,短短几年時間,東芝就發展成爲日本最大的核電能源公司。

當時的全球核電先鋒是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西屋電氣不僅給美國航母提供核動力技術,還是世界核標準的制定者。2006 年,西屋電氣宣佈要拍賣 77%的股權,如果能贏得這次競拍,就等於拿下世界頂尖核技術。

爲了爭取到西屋電氣,東芝瘋狂砸錢砸人脈。同樣虎視眈眈的老對手三菱和日立,在競標過程中不斷惡意競價,硬生生將25億美元一路擡升至50億美元。

最終,歷時8個月,東芝以54億美元的三倍溢價完成了收購,並繼續加價到 70億美元獲得了87%的股份。

這次冒進的收購活動,真正動搖了東芝的根基。

然而,當時的東芝並不這麼認爲,時任總裁西田厚聰難掩興奮:“儘管需要十多年才能收回併購成本,但核電的前景每年能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回報!”

收購完成後,東芝同時掌握了沸水反應堆技術和壓水反應堆技術,成爲當時炙手可熱的核電公司,一時間全球核電訂單如雪花般紛至沓來。

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東芝因業務量嚴重下滑虧損了3435億日元,資金週轉不利初露端倪。2011年,9.0級的地震加海嘯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在爆炸的核電站6個反應堆中,3號機和5號機反應堆由東芝供應,其中3號機損毀最嚴重。東芝的核電業務由此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此事故後,東芝成爲衆矢之的,不少已到手的訂單也被取消,再加上世界各國都緊急叫停了核電項目,東芝夢碎核電。

未完成的訂單無法收回資金,潛在客戶數量又急劇下滑,東芝由此元氣大傷。

一錯再錯

不堪核電夢碎的東芝,作出了孤注一擲的不智之舉:

在全球核電事業進入嚴冬後,選擇與時代所倡背道而馳,2015年繼續加倉西屋電氣,經其收購了同樣也是一身債務的CBI公司(芝加哥橋樑鋼鐵公司)核電業務,意在進一步擴大核電版圖。

此舉將東芝徹底套牢:2016年,東芝在美核電業務虧損金額高達63億美元,導致資不抵債額達50億美元、商譽減值達61億美元;2017年,經營狀況惡化的西屋電氣申請破產,再度造成東芝虧損超60億美元。

近十年來,東芝的經營狀況下滑。從營收上看,東芝的營業收入從1996年的53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631億美元后,開始持續下降,2022年時,東芝營業收入僅爲297億美元。

這期間,東芝不斷靠着“割肉”續命,2015年,將圖像傳感器業務賣給了索尼;2016年,將家電業務賣給了美的;2017年,將電視機業務賣給了海信;2018年,將電腦業務賣給了夏普,將半導體業務賣給了美國貝恩資本等企業聯盟;2022年,將暖通空調業務賣給了開利。

經營狀況不佳的東芝,爲了維持賬面上的繁榮,走上了財務造假的不歸路。

2015年9月7日,東芝向公衆表明,在過去七年虛假誇大收益情況,比實際收益高出2248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這一金額是這樁醜聞案被調查之初預計金額的四倍多。

造假事件曝光後,東芝股價大跌、市值縮水40%,包括社長在內的16名董事有半數辭職。東芝的形象一落千丈,財務狀況也進一步惡化,爲了擺脫困境,東芝被迫尋找收購方,以換取資金和資源,就是東芝退市的直接原因。

2021年11月,東芝計劃按主要業務將企業拆分爲基礎設施、器件及半導體存儲器三大部分,分別上市;2022年2月,東芝再次提出將半導體與電子元件等業務分拆,但兩次拆分計劃未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

今年9月21日,東芝公司宣佈,由私募股權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牽頭的150億美元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達到將公司私有化的門檻。JIP目前持有該公司78.65%的股份,該交易完成後,東芝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JIP的提案目標是,東芝的企業價值在未來能逐步提升,等公開收購後就將東芝從證交所退市,等企業價值回升後再讓東芝重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