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的上市歷史將終結,東芝或在今年退市

據《日本經濟新聞》8日報道,投資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等日本國內企業聯盟向東芝發起的公開要約收購(TOB)於當天正式啓動,總額約2萬億日元(約合1005億元人民幣)。

該要約收購將於9月20日結束,屆時若收購方購買東芝超過2/3的股份,收購將達成,這意味着擁有近150年曆史的東芝或在2023年退市,屆時長達74年的上市歷史或落下帷幕。

創立於1875年的東芝是日本製造業的代表之一,其創始人田中久重於1799年出生,光憑這個年份就能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感,而東芝的歷史悠長,更是日本製造業和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使日本改頭換面, 而東芝承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熱浪,開啓了近150年的征程 。二戰時,與多數日本製造實體一樣,東芝爲軍國主義鞍前馬後,生產飛機、坦克;戰後,世界科技飛速發展,東芝又從電器行業的巨人化身爲了IT行業的先鋒。

可以說,東芝從家電、電氣、能源、基建,再到IT等領域都有着巨大影響力,貫穿其150年曆史的關鍵詞,正是“科技”二字。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東芝在2006年收購美國西屋電氣核電業務時花了一大筆“冤枉錢”,2011年的福島核電事故後,東芝核電事業投資也徹底宣告失敗。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投資核電業務的第二年,爲了掩蓋虧損,東芝開始了長達8年的會計造假,一顆“定時炸彈”就此埋下,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2014、2015兩年,東芝迎來了真正的低谷轉折點。東芝先是因電腦IT業務陷入虧損,計劃在全球裁員約900人,最後實際裁員爲1萬4千人,其中光在日本國內就裁掉了8000多人;隨後2015年,長達8年的會計造假被曝光,這一醜聞引發了財務危機,使公司長期處於管理混亂、經營困難的狀態,並延續至今。例如,根據東芝最新的季度財報,今年4月至6月,公司淨虧損25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億元)。

爲了克服經營危機,此前東芝爲多個海外基金對象實施增資,例如,2017年,東芝接受了多家外國基金入股;2018年,東芝將存儲業務的大部分股權出售給了由貝恩資本、蘋果、SK海力士組成的財團,但以上措施仍難止住頹勢。

期間,東芝又多次傳出併購重組方案,也均告流產,而禍不單行,2019年,東芝的子公司東芝IT服務公司被曝出存在虛構交易的情況, 虛構交易金額高達200億日元.......

當然,我們並不能把東芝近些年來走入下坡路,完全歸因於世紀初那筆收購美國核電業務的錢,但至少從核電業務這一視野上,可以看出當時東芝面臨的兩個窘境:其一,技術層面,日本家電企業整體遭遇技術瓶頸,東芝也不例外;其二,外部競爭,東芝與後來居上的中國企業的競爭中,迅速敗下陣來。

在一定程度上, 以上兩點也被認爲是導致日本傳統優勢製造業近年麻煩不斷的原因,而在這一背景下,日本製造業醜聞頻出,東芝如此,其他日本製造實體企業亦如此。

例如,松下、日立、豐田等等這些如雷貫耳的日企,都曾被爆出數據造假、以次充好、質檢不合格等醜聞。其中,神戶制鋼的造假史被爆超過30年;小林製藥口服藥添加了超標2.5倍的催眠成分,導致病人健康受損,公司被勒令停業整頓116天。

所以,透過東芝的視角,難道“日本製造”的頹勢已經無法挽回了嗎?這一結論尚待時間揭曉。但至少東芝再次證明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的道理,不同於一般退市告敗的上市公司,對於浸染上市74年的東芝而言,此番退市,150年的榮與辱各參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