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東芝退市,日本製造業集體沉淪?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卜文娟

上市74年後,曾開創了多項日本工業第一的東芝公司,無奈宣佈了即將退市。東芝公司近日宣佈,由多家日本國內企業組成的“日本產業夥伴(JIP)”投資基金從8月開始,以公開要約的方式在市場上對東芝進行收購,到9月20日爲止,該基金已持有東芝78.65%的股份,超過所有表決權的2/3,完成了此次收購。從曾經橫跨核電、半導體、醫療設備、家電等領域的巨頭到如今退市,東芝到底經歷了什麼?

百年東芝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

許多中國人或許對此耳熟能詳。創立於1875年的東芝是日本製造業的代表之一,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等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個雷達、第一臺電視機、第一個微波爐、第一個電飯煲、第一個可視電話,甚至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全部來自東芝。

東芝的問題並不是短時間之內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莫過於東芝在覈電和半導體業務上的失利。

2006年,東芝爲了開拓全球核電市場,斥50億美元的巨資買下美國西屋電氣77%的股權。此項收購完成後,東芝同時掌握了沸水反應堆技術和壓水反應堆技術。不幸的是,東芝遭遇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特別是2011年福島核電站的爆炸,讓東芝的核電業務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在爆炸的核電站6個反應堆中,3號機和5號機反應堆由東芝供應,其中3號機損毀最嚴重。

東芝,夢碎核電。

東芝的另一個高端業務——半導體業務也不景氣。東芝曾經是重要的芯片製造商,銷售額一度僅次於美國的英特爾,但21世紀以來,在臺積電、三星等企業的步步緊逼下,東芝的市場份額不斷丟失。

一切的輝煌終成爲過去。近十年來,東芝的經營狀況下滑。從營收上看,東芝的營業收入從1996年的53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631億美元后,開始持續下降,2022年時,東芝營業收入僅爲297億美元。

這期間,東芝不斷靠着“割肉”續命:2015年,將圖像傳感器業務賣給了索尼;2016年,將家電業務賣給了美的;2017年,將電視機業務賣給了海信;2018年,將電腦業務賣給了夏普;2022年,將暖通空調業務賣給了開利。

2015年9月7日,東芝向公衆表明,在過去七年虛假誇大收益情況,比實際收益高出2248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這一金額是這樁醜聞案被調查之初預計金額的四倍多。

造假事件曝光後,東芝股價大跌、市值縮水40%。爲了自救,2016年,東芝將白色家電業務,以4.73億美元的價格,賣給美的集團。東芝旗下運營白色家電業務的公司,名爲“東芝生活產品株式會社”。交易完成後,美的獲得其80.1%的股份,成爲控股股東,東芝僅保留剩餘19.9%的股權。

出售家電業務一年後,東芝又將電視業務賣給了海信集團。2017年11月,東芝剝離電視業務,將其95%股份賣給海信集團。交易價格爲1.13億美元。收購完成後,海信獲得了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負責其產品研發、品牌運營。

東芝還是沒從經營泥潭裡爬出來。

據東芝公司今年披露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公司淨虧損25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億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東芝持股約40%的NANDFlash製造商鎧俠因存儲器市場狀況不佳而業績惡化。

退市有跡可循

東芝的退市早有跡象。

早在2021年4月份,私募股權公司CVC就提出了對東芝的私有化要約。彼時東芝並未接受這一提議,但表示會考慮可靠的要約方案。

今年,東芝已跌出2023年財富500強榜單,不復風光。經營狀況下滑,東芝在資本市場上也難以支撐,陷入了股價低迷、融資艱難的困境。此時,私募股權公司看上了東芝,伸出了收購的橄欖枝。

經過商談,今年3月份,東芝同意了日本國內企業組成的資金聯盟、日本產業夥伴(JIP)的收購提案。JIP彼時提案的目標是,東芝的企業價值在未來能逐步提升,公開收購後就將東芝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待企業價值回升後再讓東芝重新上市。

本次收購價格爲每股4620日元,總額達到2萬億日元左右(1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74億元。日本東芝公司公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預計會在11月下旬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辦理相關手續。之後股票將被證交所指定爲“整理股”。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就會完成退市。

東芝社長島田太郎表示,東芝“將在新股東支持下朝嶄新未來邁出一大步”。他認爲,即使私有化完成後,東芝仍將爲提升企業價值“做正確的事”。

在智帆海岸機構首席顧問樑振鵬看來,東芝目前股價很低、融資艱難,投資者信心缺失,企業上市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實現私有化,可以讓公司實現股東層面簡單化、高效決策、快速架構調整和業務整合。

在中國市場,東芝仍有大量的業務正在開展運營。其中,包括半導體存儲業務、發電、打印機、電梯等在內的大量B端業務,目前仍主要由東芝中國區團隊負責運營。在淘寶、天貓以及京東等電商平臺上,仍有大量的產品正在售賣。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東芝旗下的電子元器件和儲存裝置業務仍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當前,東芝在該業務大類中主攻分立半導體、系統LSI、存儲產品、半導體制造設備、零部件和材料六大方面。根據Omdia數據,2021年功率半導體市場前十大廠商中,東芝以9.96億美元的銷售額位列第六。

製造業整體低迷

有人說,東芝的衰落是日本製造業集體沉淪的一個縮影。

20世紀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製造業攬下了全球近90%的數碼相機制造,超過60%的半導體材料。2016年,日本創下人均7994美元(摺合約51650元人民幣)的製造業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製造業影響力位居全球第二。

近年來,製造業低迷也衝擊了日本經濟。日本財務省統計結果顯示,日本以半導體和汽車爲代表的強勢產業已出現出口萎縮。今年上半年,日本貿易逆差達6.96萬億日元,電器類出口額同比下跌6.3%,半導體出口額同比跌幅達10.7%。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現任京都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教師的湯之上隆,總結了日本製造業的四大教訓——兩條矛頭指向“創新陷阱”,兩條矛頭指向“匠人精神”。對技術創新的偏執追求,使日本製造業在面對新技術浪潮時,對市場機會缺乏敏感性,因循守舊,錯失機會。同時,對“工匠精神”的癡迷,使日本企業在很長時間裡都採用“終身僱傭制”,目前日本近10%的製造業勞動力是由老年僱員支撐着,帶來了日本企業工作崗位的老齡化與思維的固化,忽視了市場實際需求水平。

雖然製造業低迷,科技實力仍然不容小覷。據悉,日本在電子、手機通信、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金屬等多個領域,日本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排名中,日本佔32個席位,僅次於美國。總體而言,日本仍具備強大的科研能力、深厚的工業基礎和製造業的技術積累。

一些深度整合於國際產業鏈中的日本企業表現依舊相當亮眼,尤其在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領域。例如,東洋紡織株式會社製造的ZYLON是世界上最強韌的“超級纖維”,用僅1毫米粗的ZYLON能夠吊住450公斤的重量。而給東麗公司不僅給優衣庫供應服裝面料,同時也給波音飛機提供製造機身的碳纖維複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