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因疫情反目 美臺朝向常態化邁進

世衛美中在這場疫情隔空交火戰場之一,臺灣則是這個戰場的前鋒部隊。(圖/路透社)

文/中央社記者江今葉華盛頓21日專電

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國際形象大傷,臺灣則因防疫有成成爲國際模範生美中臺三角關係也因此重心挪移,美中反目美臺更趨密切、邁向常態發展,但也得謹防北京反撲。

美中貿易戰打了近2年,終於在今年1月中旬雙方在白宮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後暫時落幕。孰料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隨後在武漢爆發,疫情延燒全球,中國不只要忙着處理國內疫情,還得面臨國際指責。

外界將疫情大流行指向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手隱匿疫情,北京當局並未選擇道歉,反而展開戰狼式外交,將疫情源頭指向美國或其他國家

▲美國總統川普(左)、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圖/路透社)

中國強詞奪理與撇清關係,逐漸讓美國總統川普感到不滿,因爲連同與中國簽訂貿易協議在內的經濟表現是川普自詡上任3年多來的最大政績,但在這場疫情中,美國確診人數突破155萬例,超過9萬3000人死亡,經濟蒙受重大損失失業人數飆升,川普自是吞不下這口氣。

美國經濟出現停滯甚至衰退現象,讓川普氣得在推特(Twitter)上怨懟中國,指責「協議的墨跡都還未乾,世界就遭受來自中國瘟疫重擊,100個貿易協議都無法彌補損失以及因此無辜失去的生命」。

川普以前常將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友好關係掛在口中,這次卻氣到在鏡頭前說出「不想和他(習近平)說話」,並考慮與這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切斷關係,只差沒把當年電視實境秀那句「你被解僱了!」(You're fired)名言說出口。

打從美中貿易戰開始,學界與媒體就不斷討論美中是否可能進入新冷戰。武漢疫情爆發讓外界憂心,美中可能進入「熱對抗」狀態。

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現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研究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Paal)在回覆中央社郵件提問時也擔憂美中緊張局勢推升到危險的地步。

美中關係近來持續緊繃。(圖/路透)

他指出,川普政府並未聆聽內部呼籲小心謹慎的聲音。與此同時,北京還在南海、香港、釣魚臺與臺灣等各區域擴大行動,中國與美國一樣,也忽略了內部呼籲謹慎的聲音,迷失在中國官員的戰狼式言論中。

世衛是美中在這場疫情隔空交火的主戰場之一,臺灣則是這個戰場的前鋒部隊。臺灣去年12月底向世衛遞交的示警郵件是美國指責中國與世衛隱匿疫情的證據。臺灣防疫繳出漂亮成績單後,積極向包括美國在內的盟友提供醫療設備與經驗協助,也促使美國大動作支持臺灣參與世衛。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沙特(Robert Sutter)日前在一場討論臺灣疫情與國際空間的研討會上就對這樣的發展給予肯定,認爲現在是促進臺美關係的絕佳機會。

對於美國國務院大動作挺臺,沙特認爲並不尋常,因爲國務院過去多半是守門人(gatekeeper)角色,但現在國務院是臺灣的啦啦隊長(cheerleader)。但他也指出,實質工作纔是重點,必須小心謹慎。

包道格也擔憂,美國暫停世衛金援可能會對臺灣參與世衛帶來反效果。若美方願意增加對世衛的支持,其他成員會更願意向中國施壓,放棄否決臺灣參與,畢竟合作纔是在國際組織取得成果的更好方法。

華府外交人士就以美方此次大動作挺臺爲例表示,美臺關係逐步檯面化並走向常態化應是可期待的發展。(圖/路透社)

不可諱言,臺美關係在過去幾年有長足進步。一名熟悉兩岸的華府外交人士就以美方此次大動作挺臺爲例表示,美臺關係逐步檯面化並走向常態化應是可期待的發展。

過去臺美儘管友好,但礙於「一中政策」與「對臺交往準則」,臺美關係只能做不能說,還處處受北京牽制,僅能被迫侷限在「民間」交流層級

從臺灣官員可以公開進入白宮國安會、正副總統視訊會談、稍早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訪華府,臺美衛生部長視訊會議,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與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公開祝賀總統蔡英文就職、以及今天宣佈軍售案等,都可以看到臺美關係逐步走向公開、常態。

談到臺美關係是否會有更多突破,甚至蔡總統受邀訪問華府,包道格認爲,「絕對有可能」(It is certainly possible),他相信美國政府內有不少人願意爲臺灣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