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寧夏(影)/沙漠變「蘋果園」 白芨灘三代人花了半世紀
寧夏回族自治區三面環沙,居民生活飽受沙漠化之苦,爲此在黃河東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的白芨灘防沙林場,自1953年至今透過三代治沙人的努力,成功實現讓沙漠後退20公里的壯舉,甚至有部分地區藉引水造田,從沙漠變成「蘋果園」。
▲寧夏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沙漠交界處。(圖/記者陳政錄攝)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指出,防沙林場的西邊,就是寧夏平原和「母親河」黃河,因此從1953年建場至今,當地三代治沙人努力下,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營造了一條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
目前,該區已種植灌木爲主,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1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0.6%,讓沙漠成功後退20公里,成功帶領當地居民走上「治沙」結合「造富」的道路。
▼ 白芨灘防沙林場內,有部分沙漠邊緣區域已經改造成果園。(圖/記者陳政錄攝)
▲防沙林場先透過種植大量喬灌木,用以固沙防風。(圖/記者陳政錄攝)
爲了讓村民造富,在有效治沙後,保護區在沙漠外圍和特定地區,進一步種植多樹種,高密度且針葉、闊葉林交雜的第二道生態屏障,在內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經濟果林和苗圃。
白芨灘管理局承包果園職工張學雲直言,1994年他剛來此地時,到處都是沙漠,但如今結合果樹、溫室蔬菜等多項發展,一年收入最高可能10萬元人民幣左右,較過去翻了幾番。
▼ 張學雲和他的蘋果園。(圖/記者陳政錄攝)
工作人員說,未來,在政府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觀光農業下,靈武市的山沙區形成以白芨灘爲中心,連接山區5個鄉鎮較爲完整的防風固沙林體系,災害天氣逐年減少,良田免受風沙侵害。
▼ 沙漠化對寧夏回族自治區來說,是歷史悠久的嚴峻考驗,而現在隨綠化固沙被逐漸克服。(圖/記者陳政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