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福特”號航母距實戰部署有多遠

福特”號航母進行全艦抗衝擊試驗

假如重型炸彈在航母附近爆炸,會是什麼結果?當地時間18日下午4時左右,在距離美國佛羅里達海岸約100英里的試驗海域,美國海軍“福特”號航母接受了這一測試

據美國海軍學會網站報道,美海軍在距離“福特”號航母100多米外的海域引爆數千磅炸藥,爆炸衝擊波相當於3.9級地震。航母內部密佈各種傳感器,以檢測爆炸衝擊波對船體結構、核反應堆和電子設備等的影響。這是自1987年“羅斯福”號航母進行全艦抗衝擊試驗以來,美海軍首次對新型核動力航母進行該試驗。

何爲全艦抗衝擊試驗

全艦抗衝擊試驗是針對戰艦抗爆抗衝擊性能進行的一種接近實戰的測試,主要檢測水下爆炸衝擊波對艦艇結構和設備的影響,爲後續艦艇的設計改進提供數據支撐。

美軍的抗衝擊試驗最早可追溯到比基尼島礁核試驗。1946年到1958年間,美軍在馬紹爾羣島共進行了60多次核試驗,其中在比基尼島礁進行的核試驗多達23次。期間,爲測試戰艦在覈武器威脅下的生存力,美軍將大量退役和繳獲戰艦集中於此進行測試。1946年7月1日,一顆2萬噸級原子彈在80餘艘戰艦組成的艦羣上空爆炸,摧毀了大量中小型戰艦。同年7月25日,美軍又組織第一次水下核爆炸試驗。在巨大沖擊波的打擊下,11艘大型戰艦沉沒、6艘毀傷嚴重。這些試驗讓美國掌握了核武器艦船毀傷效果的第一手資料,也爲新型戰艦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

此後,美軍使用大當量常規炸藥進行全艦抗衝擊試驗。這種試驗操作相對簡單,就是在距離測試艦艇一定距離外引爆水下爆炸物,測試戰艦和相關設備的抗衝擊能力。測試前,美軍先對艦上設備分別進行抗衝擊試驗,再對全艦進行抗衝擊試驗。由於前期準備工作複雜,且試驗耗資不菲,因此美國海軍僅對主要艦艇型號中的一兩艘進行測試。

如何組織實施

作爲福特級核動力航母首艦,“福特”號自2017年服役以來,一直處於測試狀態,全艦抗衝擊試驗是其作戰部署前最後一個關鍵測試項目

其實,早在2007年,美國防部作戰試驗鑑定局已批准美海軍提交的“福特”號航母實彈試驗計劃,其中包括全艦抗衝擊試驗。2012年,爲了讓“福特”號航母儘早投入部署,美海軍曾計劃將全艦抗衝擊試驗的對象艦調整爲在建的二號艦“肯尼迪”號。然而,美國防部作戰試驗鑑定局認爲,相比部署,根據全艦抗衝擊試驗積累的測試數據對該級航母進行設計改進更重要,因此拒絕了這一申請,仍由“福特”號承擔該試驗。2015年,美海軍開始對“福特”號航母上的新設備,包括電磁彈射系統、攔阻裝置先進武器升降機和雙波段雷達等分別進行抗衝擊試驗,在完成這些新設備的試驗後,美海軍計劃在2021年開展全艦抗衝擊試驗。

今年以來,“福特”號航母一直在爲全艦抗衝擊試驗做準備,包括採用水下抗衝擊分析軟件進行建模分析,在獲得的理論數據基礎上形成試驗方案。測試前,美海軍在航母各艙室安裝傳感器,以獲取爆炸衝擊波影響航母各處結構和設備的準確數據。此外,還要對水兵進行培訓,提高水兵的自我防護和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能力。

據報道,“福特”號航母將進行3次全艦抗衝擊試驗。目前是第1次,如果試驗效果好,數據採集全面,可能需要再進行一次試驗就能達到預期目標,不必進行第3次,以減輕對航母的傷害。

即將進行初始作戰試驗

美海軍艦艇在形成完全戰鬥力前,需要接受一系列作戰試驗。這些作戰試驗主要分爲4個階段:早期作戰評估、作戰評估、初始作戰試驗和後續作戰試驗。

“福特”號在鋪設龍骨前已同步展開早期作戰評估,主要通過數據建模、仿真演示等方式評估航母設計方案有效性,查找可能存在的風險,這一階段評估於2010年完成。2012年9月至2017年7月,“福特”號航母又先後完成兩輪作戰評估,主要對已安裝完畢的關鍵設備進行使用效能適用性評估。評估結果顯示,電磁彈射系統和先進攔阻裝置的可靠性水平遠低於指標要求且可維修性差;雙波段雷達信號融合處理存在問題且電子防禦能力較差;先進武器升降機交付拖延且缺乏可靠性數據;出動架次率模型的預測準確性較低;人員配備需求超出設計預期等。這些問題最終將影響艦載機的出動架次,使其難以執行戰時預期的高強度飛行任務。

作戰評估後,“福特”號於2017年7月正式服役。隨後接受了爲期8個月的海上獨立航行測試,又進行了爲期15個月的試航後維修,接下來就是全艦抗衝擊試驗。

根據計劃,全艦抗衝擊試驗結束後,“福特”號將於2022年開始進行初始作戰試驗,分兩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側重單艦作業,第二階段側重複雜環境作業,其中包括一場海上聯合訓練演習。

根據目前進度,“福特”號預計將於2023年完成初始作戰試驗並執行首次部署,隨後開展後續作戰試驗,以評估部署期間航母各部門和設備磨合情況、各種戰術應用效果和後勤保障情況。至此,“福特”號航母纔算形成完全戰鬥力。(王笑夢